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澳大利亚,一个地理位置偏僻,独立建国至今只有百余年历史的移民国家,人口只有逾两千万。该国地理位置在东方,文化上却属于西方。奇特的身份造成了这一尴尬——在东方世界它是“他者”,在西方世界它仍然处于边缘状态。典型的移民国家加上尴尬的国际身份注定了这个民族在内要努力探索自己的文化身份,在外要寻求国际上的政治、经济自我定位以期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作为一种多元文化理论,后殖民主义主要研究直接的殖民统治时期结束以后,原宗主国与原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国家民族文化、文化权力身份等新问题。身份认同或称文化身份,是后殖民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指个体在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就集体身份进行的选择,是一个人对某一文化或族群的归属感,即人们有意识地把自己归属到一个拥有共同标志、意义及行为规范的群体中。本论文以身份认同的相关理论解读电影《澳洲乱世情》,揭示澳大利亚人对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追求历程。电影《澳洲乱世情》通过塑造内心痛苦、困惑、挣扎,试图在被边缘化的社会里找寻自己的位置,最后成功给自己定位的三个土著角色成功颠覆了“他者”形象,消解了西方殖民霸权和文化霸权,凸显了澳洲国族寻求身份认同、扩展民族认同的努力。同时电影展现了两个母题:寻根及三种感情——女主角与那纳跨越种族的亲情、与牛佬跨越阶级的爱情、与乔治王间相互理解并帮助的友谊,展示了反对歧视追求平等、反对暴力、反对商业垄断、澳洲土著文化的神秘性、信仰与救赎等主题,凸显了电影在奉行多元文化主义的前提下构建平等、和谐、多元新澳洲的努力,并显现了澳大利亚人对内寻求归属感、对外寻求国际认同的努力。本研究的重点是在后现代的语境下,摆脱对后殖民主义理论赞成/反对的简单的话语模式,以一种中国或某种“第三世界”本土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持全球化语境中知识分子所应具有的抵抗、解构的批评姿态,分析澳大利亚电影,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本论文的意义在于力图丰富该影片的研究视角,并试图揭露殖民统治对当代后殖民现实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构西方强权,给予构建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国际社会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