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传统文化对蒙古族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提出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主观幸福感,获得不少的研究结果。其中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研究将蒙古族传统文化作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探讨对蒙古族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即以蒙古族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了解当前蒙古族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以及蒙古族传统文化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研究目的,意在探讨如何提高蒙古族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并重视其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从而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提供一定的指导。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综述了国内以往有关蒙古族传统文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然后对锡林浩特市561名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研究,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就如何提高蒙古族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以及重视其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对学校教育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在研究的过程中,测量工具采用自编的《蒙古族传统文化接受情况问卷问卷》和张兴贵2004年编制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 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自编的《蒙古族传统文化接受情况问卷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蒙古族中学生的整体主观幸福感水平处于中等以上水平,蒙古族中学生体验到的家庭满意感和友谊满意感最高,而学业满意感是最低的。 3、主观幸福感的家庭满意、学校满意、环境满意和自由满意四个维度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高三年级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很低,正性情感得分较低,而负性情感得分最高。 4、蒙古族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不存在差异性;独生和非独生的中学生不存在差异。 5、蒙古族传统文化对蒙古族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作用。
其他文献
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Lippman早在提出刻板印象概念时,就指出刻板印象是间接获得的具有简单性和不正确性,而
本研究把“学校变革的价值取向”置身于目前中国社会转型期这一大背景下。社会形态的变化对学校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从外因的角度来讲,社会转型是学校管
近日,走进开滦博物馆的游客惊喜地发现,在讲解员队伍中出现了年龄在6岁至14岁的“小小讲解员”的身影。他们稚气未脱,但口齿清晰,条理顺畅,礼貌待人,讲解带劲,一招一式甚是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