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荀子作为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不仅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一位儒家学者,更是汉代经学的开山导师,在我国思想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孔子儒学宗师的特殊地位,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苟子时代的孔子形象在儒者圣化和诸子异化下,早已偏离了本来的面貌。战国后期,儒学不彰,孔貌异化,生逢其时的荀子秉承儒十“推明孔氏”的志向,通过重塑孔子形象及肃清儒学异端,在孔子形象“圣化”的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苟子》中的“孔子”是孔子形象流变中的重要一环,他既有春秋时代“君子”的一种面貌,也有回归理性,弃“圣”返“儒”的一种面貌,而更具有思想意义的是,以苟子重要的“圣王观”为契机,孔子由此走向由“圣”而“王”的全新面貌。“王化”.的孔子圣人形象是苟子社会理想的结晶,在其“圣王观”下,孔子的形象色彩中被越来越多地浇注了现实政治的因子,正是这一形象深刻地影响了汉代社会对孔子的看法,助推了汉代孔子形象进一步的圣化、王化、神化,同时也奠定了孔子在汉代形成的“政治与文化偶像’的地位。探究《荀子》中的孔子形象,一方面有助于厘清《荀子》在孔子形象流变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从人物形象的视角对荀学的特质进行了映照。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绪论、正文(五章)、结语。绪论部分主要梳理了孔子形象及《荀子》中的孔子形象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等。第一章追溯了《荀子》之前的孔子形象。本章以《论语》为本源,佐之《国语》《左传》等史料,总结概括出春秋时代孔子原质的君子形象。君子人格是儒家理想人格中的最低层次,是建立在具有真实性的现实层面上的,春秋时期的孔子是属于自然人的孔子,他是真实的君子。第二章详细论述了《荀子》中孔子形象的三层面貌:“君子”、“大儒”、“王化的圣人”。这三层面貌具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从孔子形象流变这一视角来看:“君子”孔子总体上是对春秋时代孔子原质形象的一种继承;“大儒”形象突出了孔子“仁智且不蔽”的文化与政治才能,是对君子形象的一种升华,亦是在《孟子》之后,对孔子形象的一种修正;“王化”的孔子圣人形象是荀子社会理想的结晶,其深刻地影响了汉代社会对孔子的看法。第三章具体分析了《荀子》对汉代孔子形象的影响。在西汉,孔子不仅被进一步“圣王化”,造成一种为汉代制法的“素王”形象,而且在谶纬之学中孔子被神异化为“玄圣素王”;东汉初,王充破除了神化的孔子,最终重塑了孔子的圣人形象。《荀子》奠定了汉代孔子政治与文化偶像的地位。第四章首先总结了《荀子》在孔子形象流变中的地位,其次具体分析荀子塑造孔子形象的思想意义,强化了荀学的相关特点。结语部分对孔子形象流变过程,《荀子》中孔子形象的特点以及《荀子》在孔子形象流变中的地位进行了概括式的总结,并重点突出了荀子的政治哲学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