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域R&D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基于空间统计技术

来源 :重庆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bo9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R&D(researchanddevelopment,简记R&D),译为研究与发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其定义为:在一个系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展开工作,目的在于丰富有关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库,并利用这些知识进行发明[1]。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本出路是自主创新,R&D是自主创新的源泉。在此背景下中国省域R&D空间分布活动有何特征?中国省域R&D活动是否具有空间溢出?各省域之间R&D溢出机制有无明显差异?本论文从罗默生产要素的外部性思想出发,基于知识生产函数和内生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运用空间统计技术,对中国省域尺度的R&D空间溢出效应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发现:  (1)我国省域的R&D活动有空间集聚倾向。R&D活动产出高度集中在数量有限的省域内。大量的创新活动发生在沿海省域,尤其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广东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以及以北京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  (2)采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ESDA)初步分析了我国R&D活动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存在的可能。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Ⅰ指数说明2005-2012年省域R&D活动均存在高度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省域R&D活动存在相互作用;局域空间自相关检测发现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集群显著特点为高度的R&D活动水平,与其邻近省域存在正相关的关系,福建、安徽等邻近省域R&D活动水平较低,为LH(低R&D活动水平-高空间滞后)非典型省域;新疆、内蒙古等西部省域显著特点为LL(低R&D活动水平-低空间滞后)集群;四川为西部非典型省域,为HL(高R&D活动水平-低空间滞后)省域。  (3)采用确定性数据分析方法(CSDA)实证研究表明R&D空间溢出是存在的,即省域R&D活动存在空间依赖性。研究结果说明在R&D活动中周围邻近省域的知识生产对本地的R&D活动有重要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周围R&D邻近省域产出每提高1%,本地区R&D产出将提高0.3159%;R&D活动的空间溢出依赖本地区的人力资本。  (4)各省域人力资本、R&D投入水平等对R&D产出的影响程度具有较大差异,即省域R&D活动存在空间异质性。运用GWR模型把空间差异考虑进来,结果说明R&D投入对R&D产出的贡献稳定,但人力资本对R&D产出的影响具有显著区域差异,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没有足够的吸收能力来吸收新知识。  根据上述研究发现,简要地提出R&D发展对策:加大R&D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重视教育发展,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培育良好的R&D合作环境,搭建R&D交流平台;因地制宜,实施区域差异化R&D发展策略。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