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汶路毛家湾隧道口沟泥石流特征及防治措施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S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泥石流是一种暴发突然、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在我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尤其是“5.12”地震后产生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仅四川省39个重灾县的泥石流灾害隐患点共计619处,占隐患点总数的8%(统计截止2009年6月),严重威胁居民区、工业区、交通运输等安全。  都汶路毛家湾隧道口沟距“5.12”地震震中9km,流域面积为2.8km2,主沟长2.77km,平均沟床纵比降509‰,由于地震,导致沟内堆积了大量崩塌物。2010年8月14日、2011年7月3日,该沟两次暴发泥石流,大量固体堆积物淤积于主沟沟床,并具有逐次向下游“推移”的特征。由于沟内松散物源仍很丰富,加之该区近年来极端气候频繁,该沟仍有暴发泥石流的可能,直接威胁地震灾区“生命线”——都汶路,可能堵塞涵洞或破坏路基及附近高压线塔。研究毛家湾隧道口沟泥石流的形成机制、运动-堆积特征及治理措施,对防治具有类似特点的泥石流灾害、保障都汶路的畅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毛家湾隧道口沟的地质背景、沟谷特征和气象条件入手,分析了泥石流的三个形成条件,并按照地形与物源特征把流域划分为三个区域:清水区、形成流通区和堆积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两次泥石流活动历史的调查访问,计算分析了泥石流的容重、流速、流量、冲击力等运动特征。提出了毛家湾隧道口沟泥石流固体物质具有“逐次推移”的运动-堆积特征。研究表明:强震和特殊的地质环境导致了该沟物源及沟床物质的特殊性,强降雨是泥石流的诱发因素。泥石流自上游支沟启动,进入主沟后,因沟床“粗糙”而迅速淤积下来,出现类似“紧急刹车”的现象,单次泥石流的运动距离有限。但该沟仍具有多次暴发泥石流的可能,泥石流堆积体每次向下游运动一定距离。  本文在分析计算毛家湾隧道口沟泥石流特征参数、已建涵洞过流能力及泥石流堵河可能性的基础上,结合其暴发频率高,以及特殊的运动-堆积特点,按照“安全经济、技术可行、施工方便”的原则,针对毛家湾隧道口沟泥石流提出了:在主沟内修建两座谷坊坝、两座拦挡坝,拦蓄泥砂、调节规模;从最下游拦挡坝开始修建排导槽,排导槽与都汶路桥涵相连接,并伸向岷江,顺畅排出泥石流的治理方案。
其他文献
聚氯乙烯粉料自动包装线是合成树脂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式输送机皮带跑偏问题是影响自动包装的一个常见难题.本文分析和研究了皮带跑偏的影响因素,并对症下药的给出了行之
学位
萨南东部300米地区油层属于松辽盆地白垩系地层中部含油气组合。为挖掘其高含水开发后期潜力,对其进行精细地质解剖,研究剩余油分布状况,为动态分析和调整挖潜奠定基础。首先,利
近些年来,时代的快速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给各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电厂在运行过程中,利用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自主的控制,极大程度上解决了很多的劳动力.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