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引源于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本人的教育实习体验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由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入手,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内涵、我国口语教学的历史、现状、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意义、措施等几个方面作了多维度的梳理。 研究这个论题是澄清某些认识偏误的需要,是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是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需要。 口语交际能力指用有声语言的形式、辅以合适的非言语手段,恰当、机敏地以听与说为实现方式,来进行信息、情感交流的能力,这其中还包括对文化设定的理解与把握和对语用知识的关照与利用。汉语母语口语交际能力包括言语手段、非言语手段、文化设定、语用知识等几个方面。 从历史上看,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对口语教学的重视是不均衡的,但从整体来看,口语的教学往往易受到忽视。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学的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听、说同读写一起(至少在理论上),被看作是四项基本的语文能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界愈发感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必要性,2000年颁布的语文新大纲与启用的语文新教材为口语交际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争得了一席之地。但理念的革新并不一定代表教学实践上的前进,语文教学必须逐步将教学理念的革新反映出来,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探索。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对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它有助于语文工具性目标和人文性目标的实现,进而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和步入社会作好能力、素质的准备。 要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大致有以下几件事情要做:(1)提高语文教师的业务素质;(2)开展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3)使口语交际目标具体化;(4)上好口语交际课;(5)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估。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采取实际行动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这个目标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