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本科专业STS教育课程的建设及实验研究——以《科学技术与社会》课程教材的编制和实验为例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han1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管是顺应基础科学教育改革的要求还是为了高师科学教育专业的发展,STS教育对科学教育而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高师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STS教育课程教材。本课题正是基于这一原因来开展研究的,课题研究的具体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是科学教育本科专业STS教育课程教材的设计与编制,课题从各方面分析了科学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设计了有针对性的STS教育内容并编写了《科学技术与社会》课程的试用教材;二是将所编教材用于教学实验,以检验教材的适应性,此外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研究探讨了STS教育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也用实践证明了《科学技术与社会》课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本课题的研究包含五个部分,其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1)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分析了基础科学教育改革和高师科学教育专业建设对STS教育的需求,然后简单介绍了国内外STS教育的发展概况,指出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最后还说明了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思路。   (2)第二部分是“《科学技术与社会》课程的定位与教材编制规划”。这部分首先从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两方面对《科学技术与社会》课程进行定位,然后阐述了开发STS教育课程的两个理念,即“融通文理”和“和谐发展”,最后制定了该课程教材的规划方案。   (3)‘第三部分是“《科学技术与社会》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这部分从课程目标的确定、教材内容的设计、主题的选择、章节的排序、内容的组织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课程建构及讲义编写的整个过程。   (4)第四部分是“《科学技术与社会》课程的实验研究”。本部分是将所编写的讲义进行教学实践,记录了教学实验的各个环节,还通过教学活动示例来展示教学的过程,最后还从问卷结果、作业及访谈结果几个方面来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5)第五部分是“结论与思考”。这部分总结了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然后对研究中的不足进行了反思,最后明确了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本课题在科学教育本科专业所做的建设STS教育课程的尝试证明了STS教育对科教专业学生的STS素质及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但是课程体系的规范与完善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其他文献
顾毓绣(1902—2002),我国现代著名科学家、工程家、教育家,他终生服务教育业,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不懈探索,尤其在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大学教育、民众教育和师范教育方
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趋于定型。抗日全面爆发后,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却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破坏,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
我们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面临着多重领域的选择。学生,作为年青一代,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他们学会选择。于学生而言,学习领域的选择至关重要。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课程。对小学生来说,了解科学、学习科学最重要的是增强他们对科学的热爱,科学实验既是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人才培养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便满足职业岗位对人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要。因此,课程显然不能采取以往的学科本位,而应是能力本位。依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群体规模的扩大,文科硕士生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科研创新能力,一直是高校关注和改革的重点。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重要前提,是激活研究生创新思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