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皮肤的醇类光透明剂筛选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680n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组织光透明技术能增加光在组织中的穿透深度,为光子医学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应用带来了新契机,其中针对体表皮肤的光透明研究更成为热点。但现有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光透明效果的比较,缺乏对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探讨。本文的工作正是围绕建立一套较完整的、面向临床应用的皮肤光透明剂的筛选方法而展开的。本研究首先从离体水平筛选出高效的醇类光透明剂。针对离体皮肤,建立模拟在体环境的给药方法(皮肤表面给药、真皮面与等渗生理盐水作用),考察6种饱和醇类试剂作用后皮肤厚度及透射光强的变化。60分钟的动态观测发现,各试剂均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光透明作用,皮肤光透明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甘油、聚乙二醇400(PEG400)、聚乙二醇200(PEG200)、丙二醇、丁二醇、正丁醇。进一步分析表明,醇类试剂的光透明效果主要与化学结构中所含羟基的数目有关、与试剂的折射率和分子量不相关。为提高PEG 400对离体皮肤的光透明效果,利用物理方法去除部分角质层、化学方法添加渗透促进剂噻酮。发现物理和化学方法均能提高离体皮肤的光透明效果,将二者结合后能产生更好的效应。基于离体筛选的结果,在体的研究中对典型醇——甘油的浓度作了进一步筛选。对不同浓度甘油溶液真皮内注射后的观测结果表明:低浓度甘油无明显光透明效果,而高浓度甘油对局部皮肤产生较严重的病理性损伤。因此,综合考虑甘油溶液的作用效果及其对皮肤形态结构的影响,认为中等浓度的30%甘油既可以产生较理想的光透明效果,又能将毒副作用降到最低,是真皮内注射最理想的浓度。最后围绕皮肤光透明技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对光透明剂的生物相容性和无创的给药方法进行了探讨。首先对前期筛选的30%甘油直接作用于真皮后皮肤微观结构和血液循环功能进行了追踪观测,发现局部皮肤微观结构无明显病理性损伤;对血液流速的影响在较短时间(16min)内可以完全恢复。因此,对局部结构和循环功能的研究证明30%甘油与皮肤的生物相容性良好。为进一步发展便于临床实施的给药方法,在离体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结合物理方法剥离角质层和化学方法添加渗透促进剂(噻酮)能明显提高PEG400对在体大鼠皮肤的光透明效果,并可以无损获得皮下深层血管结构与流速信息。综上所述,30%甘油真皮内注射能获得较好的光透明效果,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基于表皮涂抹的物化方法联合给药,则能以非侵入的方式实现皮肤的光透明,在临床应用上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本文不仅筛选出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光透明剂和给药方法,所建立的皮肤光透明剂的筛选方法,同样适用于其它组织的光透明研究,因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是人才流动的公理定式。那么,经济总量偏小、条件落后、资金匮乏的欠发达地区靠什么发展自我?靠什么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不是就甘于宿命不再图发展?答案当
报纸
新春佳节,本该是团聚喜庆的好时节。然而今年的新春正赶上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越是急难险重,越是需要党员干部冲在第一线;越是困境危地,越是要和人民群众在一起。疫情就是命令,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服从指挥、挺身而出,以“在一线”的行动和“在一起”的决心,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党员干部的身影,就是群众的信心和力量源泉。实践证明,无论是SARS、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还是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灾情,只
磷酸钙系生物材料广泛用于硬组织修复与重建,其力学性能、溶解行为等是决定其临床应用效果的关键因素。本文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羟基磷灰石(HA)和非晶磷灰石(ACP)粉末,并研究
近年来,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teady-state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SVEP)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因具有训练时间少、使用简单以及信息传输率(information t
视觉信号的初级处理发生在视网膜。视觉信号在光感受器细胞上形成输入,并被转换成电信号,经视网膜神经元回路传递至输出神经元—神经节细胞,形成动作电位,然后通过视神经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