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穆时英的所有作品纳入研究范围,首先从三个时期对穆时英的创作历程进行考察:既分析了穆时英在前期创作的“南”“北”极立场(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向左翼靠拢,然又与左翼保持距离,进行部分都市写作);又探讨了中期作品中矛盾的都市情感(与左翼阵营彻底决裂,并以开放的姿态来表现上海,但又走向了都市的对立面,从田园乡土中寻找精神净土);还考察了在战争的影响下,后期穆时英变化的战争书写(一面维护“民族统一战线”,一面完成了具有左翼色彩的《中国进行》和电影理论((MONTAGE论》,但最后迫于战争的压力,穆时英的民族理想走向破灭,在文字层面逐渐消失)。总之,在上海二三十年代特殊的文化语境、多变的身世经历、多重性格等的作用下,穆时英的创作历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接着,本文分析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其不仅有对都市的书写,也有对革命和战争的描写;其对左翼的立场,不仅有追随也有反抗;其不仅以开放的姿态欣赏西方资本主义都市文明,也有一定程度的批判和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其不仅关注社会层面的思想传达,也追求先锋的艺术形式。在创作美学层面,其不仅受到西方文艺观的影响,还受到日本文学的影响;其文艺思想不是二元对立,而是二元共存。总之,除“新感觉派圣手”风格的创作之外,穆时英永远不满足于一致性和单一性的限制,创作总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是一个纵横交错的复杂体。综上,穆时英的创作折射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现代处境,谱写了一首典型的现代性的多重变奏曲,有助于让我们看到一个更为丰富的文学史形态,让我们进一步反思现代性,反观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