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合同法》第111条之规定,于标的物质量不符合约定时,买受人可请求出卖人对标的物进行修理。概念上,修理系有将标的物回复至无瑕疵之状态,亦即无瑕疵状态之回复请求权。性质上,修理系原给付义务之存续或延长,因而系履行请求权,不以过错为要件,且亦可作为履行抗辩权之标的。内容上:关于修理之届期及可履行性,现行法上亦须予以明确,其决定买受人得请求修理之时点;关于修理之履行地,一方面决定买受人主张瑕疵担保责任之不真正义务之范围,另一方面亦涉及出卖人之义务范围;关于修理之费用,亦须从修理之目的出发,区分必要费用之类型而定其范围。履行上,修理请求权亦会出现各种障碍情事,除给付障碍之一般情事之外,尚有修理失败、修理不可苛求等特别情形,对于障碍情形之处理,有必要进行教义学上之分析。至于买受人之自行修理,实践中较为常见,涉及我国法上出卖人是否享有二次供与权之问题。其效果上,亦与修理之顺位相关联。本文从以上角度借鉴比较法之学说及案例,对买受人之修理请求权进行讨论。其中,在修理优先性之证成上,其涉及赋予出卖人二次履行机会之意义,即合同严守、合同诚信、合同执行等。中国法上更为重要之理由在于,买受人负有受领给付之义务,而修理作为原履行义务之变形或者延长,买受人亦须为受领。而修理之请求,则具有双重含义,如果数种救济均属可能,则买受人之请求,同时具有瑕疵救济之选择效力。该选择权之性质及拘束力如何,有必要进行分析。同时如果修理有具体之方式,亦涉及选择之问题。关于修理请求权之内容,其涉及修理之履行地、履行方式、履行费用以及履行之范围问题。其中,如何识别瑕疵与损害,甚为关键。此外,修理本身得否认定为恢复原状之特殊形态?其与恢复原状之关系如何?实践中,经修理后标的物价值增加之情形,亦为常见。此时,就增值之部分,如何处理,亦有争议。修理本身亦有各种违反之情事,诸如迟延、不能、瑕疵履行等。此时,如何架构其法效果?最后,在体系位置上,修理系继续履行之方式,性质上应属于债权效力,即履行请求权,而非违约救济。将修理认定为原给付,更符合体系,同时亦得证成其优先性。而规范意义上,修理同时具有补救权、选择权之作用,比较法上,违约补救权之理念十分丰富,其道理即在于买卖双方当事人之利益平衡,以及合同诚实信用之考量。因此,修理之优先性得以证成。从而,中国法上,修理请求权亦具有优先性,买受人须赋予出卖人修理之机会,同时主张其他救济之前,须先请求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