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周时期青铜提梁盉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ps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提梁盉主要流行于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时期,其形制为口较小、扁圆鼓腹、三蹄足、带兽首曲流、部分器物与流相对的腹一侧带透雕扉棱鋬、有盖、盉肩部上有提梁。铜提梁盉主体分布于群舒文化区、长江中下游文化区及中原文化区,是东周时期数量最多也最为典型的铜盉类,因此对其的研究颇为重要。由于侧重性不同,前人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整个铜盉的序列研究或偏重铜盉一个方面或单个器物的研究,而无法专门针对东周这一时段带提梁的铜盉这一类型进行综合且深入的研究,因而关于东周铜盉的多方面问题还仍待探讨。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学、考古地层学、类型学及文化因素分析法等方法,对东周时期的铜提梁盉进行更为综合且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对铜提梁盉的定名和功能、形制演变、分期、起源问题及区域风格等进行分析,对铜提梁盉有一个更全面且深刻地了解,以期从文化区、国别及族属的角度将铜盉进行相应的归类,探讨东周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梳理了从古至今对铜提梁盉的研究情况,并从中汲取营养,也发现仍待解决的问题,确定其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第二章,对铜提梁盉的定名及功能进行探讨。在定名问题上,将盉与鐎进行对比,认为带提梁的这一类型铜器不应称为鐎,而应归为盉类,并且鐎也应归入盉类,这样的划分更有利于对铜盉的整个序列演变进行研究。对于提梁盉的功能问题,通过分析出土铜提梁盉的墓葬中器物摆放位置关系及鐎的功用问题,得出铜提梁盉在东周较早时段应为水器,在进入战国中晚期后酒器的功能逐渐凸显的推论。第三章,对铜提梁盉进行类型学分析及起源的探究。在类型学分析方面,将提梁盉分为六期进行研究,发现青铜提梁盉在各个时段的文化区域中有其特殊的形制、纹饰及造型等,得出其演变过程中的规律。另外,还从器型起源入手,探讨青铜提梁盉与铜汤鼎及牺首鼎的关系,以此研究铜提梁盉的器型起源之谜。青铜提梁盉的早期形制演变及起源问题亦是探寻江淮地区铜器延伸发展的一个关键点,为东周时期青铜器物群的走向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贡献微小的力量。第四章,对铜提梁盉的区域风格进行分析。在该部分,根据铜提梁盉自身的形制演变规律、纹饰及造型特点等,将其归为三大文化区,分别是群舒文化区、长江中下游文化区及中原文化区,并对三个文化区中提梁盉的风格进行分析概括,认为其蕴含的文化风格与其政治息息相关。通过梳理各个区域的风格特点,进而推导某几件族属和国别不明确的铜盉的文化归属问题。结语,对全文进行一定的总结,并提出本文目前仍未深入研究的相关问题,以期未来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其他文献
作为日本文化遗产格外丰富的地区,关西地区拥有日本国内最早的史迹公园,在各项补助事业的推动下,建成了一大批各有特色的史迹公园。本文先大致梳理和总结了关西地区史迹公园的发展建设历程,再对该地区史迹公园的基本情况进行阐述,分别列出两府五县中史迹公园的具体分布情况,并根据其规模和类型等内容进行分类描述。其次是对史迹公园进行三个方面的专题研究,首先是史迹公园的整备工作,从国家颁布的《文化财保护法》与地方出台
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如何积极地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成为各级党政部门需要关心的问题,也是未来我党思想工作的重点。而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中央牢固思想宣传工作的基层基础,立足于战略和全局所作出的一项重大举措。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中,实践中心的本身空间、场馆内各类宣传材料勾连起的过往与现今、通过不同的铺陈展设创造出的多样情境以及整体营造出的氛围等等都构成了一个个场景。本
自尊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它显示了个人认为自己有价值的程度。所以自尊是个人自我认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情况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她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正迅速发展,因此她们更加注重自我关注和他人评价。随着社交网站的普及和网络科技的发展,在社交平台里的自拍也就成为了女大学生充分展现自我、获取他人评价的一种途径,同时,这种行为也在
金统治中国北方约120年,相比其他朝代时间不算太长,但是在墓葬、建筑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深受考古学界的青睐。饮食文化一直以来都是考古学重要的研究方面,一般会结合人骨、墓葬出土的农具、厨具、饮食器皿以及极少数的食物遗存进行拓展探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秦汉时期,随着“事死如事生”观念的深入人心,墓室四壁仿效墓主人的生前生活彩绘图案,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北宋兴起的砖雕和
形象,是指文学艺术区别于科学的一种反咉现实的特殊方式。而媒介形象,是指大众对某一客体的整体印象和评价,成为了社会关系和价值尺度的参照坐标。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媒介形象”作为一种学术概念逐步登上舞台,而对一个地区媒介形象的研究在近年来得到关注并引起一定重视。山西是华夏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历史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得到广泛的关注,但对于山西区域媒介形象的研究一直处于荒漠的状态
在魏晋时期,敦煌是中原王朝控制西域的一个重要据点,在中外交流的同时,敦煌也成为了我国较早接触佛教思想和文化的地区之一。随着佛教在敦煌得以立足、发展,佛塔、寺庙、石窟寺等大量丰富的佛教艺术形式也在敦煌遍地开花,处于古丝绸之路重要结点的敦煌,其石窟艺术风格自然也深受东西方多元文化的影响,从而产生了悠久灿烂的石窟艺术作品,现存敦煌石窟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时代跨度最长、石窟艺术形式最丰富的便是莫高窟。
本文主要以青铜器上的有翼神兽为研究对象,按照具体形象将其分类,分为鸟类、龙类、狮虎类以及不易辨别的其他类动物形象,根据翅膀的不同样式进行区域文化分析,不管造型类还是图案类均可分为“s”形类、写实羽翼类和分叉羽翼类三种,通过分析可以断定“s”形类羽翼属于中国早期文化,分叉类羽翼属于夔纹的变形或当地特有文化,写实类羽翼则属于外来文化,与黑海沿岸及欧亚草原地区有关。相关证据有:一、都具有相似的写实类羽翼
近年来,陕西和山西等地区发现的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壁画墓不断增多,其中含有建筑图像的壁画也随之增多,目前搜集到的墓葬已有38座,建筑类型大约7种,有建筑图像约66例。学术界一直比较关注墓葬壁画,尤其是墓葬壁画的内容分布和作用及等级象征,但是对墓葬壁画中建筑图像的关注相对较少,在墓葬壁画建筑图像方面还有一定的研究空间。本文在尽力全面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第一章首先对北朝隋唐墓葬壁画及建筑图像的研究动
近年来,短视频作为新型的传播载体不断发展,用户规模迅速增加,形成独特的网络景观,其文化热潮也逐渐渗透到社会的许多方面。被称为“东方美食家”的李子柒用短视频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桃花源”,从播种到收获,一年四季,从不停歇。她用双手为我们制作了一道又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用双眼带我们领略了乡村的别样美景。其短视频制作精美,拥有着电影级的画面质感,叙事主题深刻而相通,让观众沉醉其中,获得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促进历史文物的保护传承,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当代社会的大势所趋,也是文化传播的应有之义,山西蕴含着丰富的文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充分挖掘山西省优秀文化内涵,传播优质文化信息,成为了新时代践行文化自信理念进程中的重要课题。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传递文化的传统渠道已经无法满足文化发展的需要,他们从“被动的传授和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