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全面了解近三十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状况,明确黑龙江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探索维持黑龙江粮食稳定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近三十年黑龙江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对黑龙江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如下研究,并取得相应结果。1通过对1983年~2012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情况和目前生产现状的分析可知,2003年以前黑龙江粮食总产呈波动上升状态,近十年呈持续增长状态,2012年达到5761.5万吨;粮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12年达1394.2万公顷,是1983年的1.93倍;粮食单产不断提高,2012年达到5001千克/公顷,是1983年的2.35倍;粮食生产投入不断加大;有效灌溉面积不断扩大,2012年达35.1%;种植结构变化较大,水稻和玉米面积逐渐扩大,小麦面积逐渐减少,大豆面积波动较大;化肥和农药单位面积使用量基本稳定;农业从业人员持续降低;农机总动力不断提高;受灾面积近三十年平均为52.7%,年度间波动较大。2利用文献调查法及德尔菲法构建农业科技进步水平评价体系,通过积因子赋权重层次分析法,对1986~2011年间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986-2011年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1986年仅为2.5分,2011年达到96.9分,年均增长为3.78分。黑龙江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发展态势良好。3通过因子分析法对影响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10个影响因素指标进行分析,提取包含86.4%信息量的两个主因子进行因子旋转及命名,将因子分析与C-D生产函数模型相结合,建立了黑龙江粮食生产影响因素模型并得到较精准的测算结果,结果显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用机械总动力水稻种植面积比例、玉米种植面积比例、大豆种植面积比例、小麦种植面积比例以及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弹性系数均为正显示效应;农业从业人员数、成灾占受灾面积比率为负显示负效应,模型基本上反应了粮食产量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与现实意义基本相符;对各因素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率比较发现,正面因素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率大小为农业科技进步水平(30.10%)>粮食种植面积(24.61%)>农机总动力(15.17%)>水稻种植比例(13.73%)>玉米种植比例(12.51%)>化肥使用量(12.25%)>小麦种植比例(9.21%)>大豆种植比例(8.87%),负面因素中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比例的影响(-20.21%)大于农业从业人员的影响(-6.24%)。4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如保持稳定增长,到2025年达到92.137%的增幅,粮食总产量达到11069.6万吨,通过对黑龙江粮食生产的各个因素的分析认为,保证这个增速是可以实现的。就长远来看,耕地面积的扩大将越来越难,但是粮食单产的提升还有一定的空间,科技进步、种植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和化肥有效使用均是提高单产的重要推力,其中通过提高科技投入来提高单产,从而提高粮食总产量将是未来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而自然灾害是制约黑龙江粮食增产的最大障碍。最后根据本文研究结果并结合黑龙江生产实际对黑龙江未来粮食生产提出相关建议,认为应在品种改良与推广、加强水利建设、农业技术更新与推广、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推进规模化生产五个方面加强工作,以提高黑龙江粮食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