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采自湛江沿海的海藻细基江蓠繁枝变型(细江蓠)进行了粗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研究;对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和化学结构测定,并对其中部分样品进行了较为初步的生物活性研究。以抑菌生物活性为指标对细基江蓠繁枝变型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化学结构测定。 以粗多糖提取率为指标,分别讨论了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加水量对粗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程度,并根据L9(33)正交表,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90℃,加水量60倍,浸提时间为3h。 采用直接水提法和碱处理法法对细江蓠粗多糖进行提取,并用DEAE离子交换柱层析法对细江蓠两种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用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法检验粗多糖分级产物的纯度。分别用蒽酮—硫酸法、间苯二酚法、BaCl2比浊法测定多糖样品的总糖含量、3,6-内醚半乳糖含量和总硫酸基含量;用红外光谱法确定多糖样品的特征基团;用气质联用法初步测定细江蓠硫酸多糖的化学组成。 采用细胞病变(CPE)抑制法和MTT比色法,研究了细江蓠各多糖对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的抗病毒活性和对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的细胞毒性。结果显示,实验所得的几种细江蓠多糖样品在所设的浓度范围内对HSV-1均无抗病毒活性,但对Vero细胞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并通过与实验室其它几种海藻的抗HSV-1活性作比较,初步认为海藻多糖的抗HSV-1活性与多糖的类型、硫酸基的含量和提取方法有关。 采用化学分析与抑菌活性相结合的方法,对细江蓠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从细江蓠的乙酸乙脂萃取物部分分离鉴定出化合物G,经红外、核磁共振分析初步判断是甾醇类化合物,经气质联用分析并辅以计算机检索确定为胆甾醇和4,6—二烯—3β醇。采用微量稀释法对细江蓠的乙醇浸提物、正丁醇萃取物、化合物G进行了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化合物G对大肠埃氏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效果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