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文字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发现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刻划符号是文字的雏形,它的发现将我国的文明史推向史前时期,使人类社会告别野蛮,步入文明。陶器刻划符号与文字有着密切关系,是由原始记事方法向文字的过渡形态,是文字的前身,与文字有着渊源关系并一脉相承。甲骨文曾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显然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了,具有相当完善的文字体系,因此,在甲骨文之前的文字形成期必定经历了漫长时期。而本文讨论的史前陶器刻划符号便是这段文字形成时期的重要发现,是早于甲骨文的文字雏形,处在文字的萌芽和形成阶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关系到文字起源与发展、人类文明起源等重要问题,是重要的文献资料。论文主体部分通过对陶器刻划符号和文字关系的讨论,得出陶器刻划符号的性质是原始记事方法向文字的过渡,还不属于真正的文字,但作为文字的雏形和萌芽,在遥远的原始社会已经充当文字使用,用来记录和传递信息,这些陶器刻划符号除了记事,往往用于祭时、祭侯等重要活动和仪式,以祈求农业丰收。刻划符号的使用使人类语言进入书写体系,也使人类有声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是人类跨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本文正是从陶器刻划符号的“文字”属性作为切入点,探讨作为文字前身的陶器刻划符号所具有的记录、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的文献属性及其文献价值。陶器刻划符号大部分出土于墓葬中,属于出土文献,它以陶器为载体,使文献资料保持了原有面貌,对后人了解史前时期人类的生产活动、思维意识、文明起源等问题提供宝贵的文献资料,是对传世文献的补充,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同时,由于刻划符号多是对周围实物的摩画,与绘画同源,在刻划时运用绘画的具象、抽象手法,使刻划符号表现出一定的形式美,体现出原始人类的高度审美和智慧。因此,陶器刻划符号孕育着艺术的萌芽和发展,属于艺术文献研究的范畴,具有艺术文献研究价值。本文从文献学的角度探讨陶器刻划符号的文献形态、属性、价值等内容,落脚点在陶器刻划符号的文献价值。陶器刻划符号的研究涉及到我国古代文明、文字起源等问题,因此对它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陶器刻划符号以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刻划符号最为典型,因此,本文多处以大汶口文化陶尊符号尤其是莒县陵阳河与大朱村、诸城前寨的陶器刻划符号为例进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