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ssp.pekinensis)原产我国,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十分重要的大众蔬菜,种质资源丰富,但缺乏对种质资源系统深入的研究。为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挖掘优异基因为育种和生产服务,对大白菜种质资源进行亲缘关系研究在理论和应用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次利用26个形态性状和6对AFLP引物对89份来源和特性不同的大白菜种质进行系统评价和分类研究。 研究结果如下:26个形态性状变异范围较广,变异系数分布在15.9~77.5%。进一步印证了茸毛、中肋色和球顶部包合状况是大白菜的重要形态性状。在0.15的相似系数处,将全部供试材料分为舒心、拧抱和合抱、叠抱2个类群,表明球顶部抱合状况在大白菜分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果以0.20的相似系数为阈值,所有材料被分为三大组群(舒心、拧抱类型、大球中晚熟类型、小球早熟类型)。 6对AFLP引物共扩增出123条多态性带,占总数的43.01%。其中,引物组合E-ACT/M-CAC的扩增效果最好,多态性条带最多,占总带数的54.35%。 AFLP聚类分析显示:我国大白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参试种质间最大遗传距离为0.359,遗传背景广泛。浙江黄芽菜单独构成一个组群,明显地区分于其他大多数大白菜品种(“主体”组群)。在“主体”组群中,参试的台湾种质和大陆种质分为两个亚组,日本和韩国种质均被聚到了大陆种质亚组。 尽管基于形态性状和基于分子标记的聚类结果有一些差异,但均肯定了来自我国北方大白菜主产区的品种构成了我国大白菜资源主体。供试的日本和韩国材料与我国大陆种质遗传亲缘关系密切,验证了前人在大白菜进化和类型划分上的一些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