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数量型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在如今的大背景下已不再能发挥理想的调控效果,由数量型货币政策向价格型货币政策的转变势在必行。利率走廊这种新兴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以其简单的操作形式和出色的调控效果,成为多个国家及地区货币政策的“新宠儿”。在利率走廊的货币政策框架下,调整利率走廊的上限利率和利率走廊的下限利率就可以起到调控市场的目的,因此业界普遍认为利率走廊能够平稳短期市场利率波动、增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认可度、提高市场利率的传导效率、减少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和降低操作成本等优点。世界上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德国、加拿大等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已经开始实施了利率走廊货币政策调控制度来替代原有的数量型货币政策调控方式。2013年初我国设立了常备借贷便利这一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常备借贷便利作为我国利率走廊的上限利率,标志着利率走廊这种新型的货币调控政策开始在我国发挥作用。但我国从开始实施利率走廊货币政策至今,也只有4年的时间,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较成熟的利率走廊机制相比,我国的利率走廊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本文主在结构上主要分了三个层面来探究利率走廊货币政策框架与短期市场利率波动之间的关系。第一部分探究了同一时期,实施利率走廊的国家和地区的短期市场利率的波动是否低于未实施利率走廊的国家和地区。其中选取美国、欧洲、英国作为实施利率走廊国家的样本,中国作为未实施利率走廊国家的样本。通过研究发现,同一时期以上三个实施了利率走廊的国家和地区的短期市场利率的波动要低于中国的短期市场利率波动。因此本文认为实施利率走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短期市场基准利率的波动。第二部分则分析研究了中国的利率走廊制度,是否降低了中国短期市场利率的波动。这部分研究选取了中国实施利率走廊前与实施利率走廊之后的两段长度相同的观测期,对两段观测期内的短期市场利率波动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在实施了利率走廊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之后,短期市场利率的波动确实有所降低。本文探究的第三部分以中国为观测样本,探究了利率走廊宽度与短期市场利率波动的关系,并得出利率走廊宽度越窄,短期市场利率波动越小的结论。综合上诉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笔者为利率走廊在中国的实施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货币当局应尽快明确7天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为中国利率走廊的目标操作利率。由于中国目前的金融体系核心仍为银行体系,且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而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无论是从与中国金融体系的匹配程度上,还是从中国货币市场的日常实际成交量上来看,都是中国利率走廊目标利率的最佳选择。(2)提高利率走廊政策透明度,及时公布SLF利率,也就是我国利率走廊的上限利率,以加强利率走廊的告示效应。(3)尽快明确利率走廊下限利率。中国利率走廊的下限利率暂时采用的是超额准备金利率,由于中国超额准备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这也造成了中国利率走廊宽度过宽的问题,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因此,货币当局应尽快明确一个适合中国利率走廊实践的利率走廊下限利率,完善中国利率走廊体系。(4)进一步扩大我国中央银行发放常备借贷便利的对象。虽然我国在2015年开始向一些符合条件的中小型金融机构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但在实际操作中,发放贷款的对象绝大多数还是大型商业银行。只有进一步开发常备借贷便利的发放,才会使利率走廊的调控效果更加明显。(5)进一步收窄利率走廊宽度。我国目前的利率走廊宽度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然处于一个宽度比较大的水平。我国未来应逐步减小利率走廊宽度,稳定市场利率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