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与非医疗卫生健康服务的干预整合,推动形成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的监测服务模式。”而在体育医疗卫生结合的指导下,科学的运动是促进学龄前儿童良好发育的一项重要措施[1]。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正面临严俊的挑战,包括学生体检合格率下降、超重肥胖发病率增高、近视率增加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与学龄前儿童有着密切的关系[2]。运动医学学会认定体适能包括技能体适能和健康体适能,其中幼儿所具有的技能体适能包括爆发力、耐力、平衡力、灵敏性与动作协调性等;幼儿所具有的健康体适能包括身体成分、肌力和肌肉耐力、心肺耐力、身体柔韧性等。为了提高幼儿的体适能指标,幼儿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体育锻炼,如站、走、跑、跳、投、爬、滚、钻、攀登、投掷等。此外,幼儿也可以通过多走路,少坐车;自己上下楼梯、自己背书包来进行体能训练。与此同时,教师要结合体能训练内容对幼儿进行安全性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对3-6岁幼儿体能训练模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合理的体能训练方法和应用原则,这有利于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同时,教师通过测试幼儿的立定跳远、双脚连续跳、10米折返跑、网球掷远、坐立体前屈、平衡木六项运动技能来提高幼儿的爆发力、上下肢肌肉力量、协调性、平衡性、柔韧性等身体素质。此外,本文随机抽取了60名3-6岁的幼儿,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并对其进行半个月的预实验和三个月的正式实验。实验组按照制定的体能训练模式对3-6岁幼儿进行为期三个月、每周3次、每次20-30分钟的体能干预训练。而对照组则按照幼儿园日常的教学安排进行体育活动。本文通过对干预前和干预后的幼儿进行身体质量指数BMI和六项运动技能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实验结果:(1)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形态与体适能的测试结果P值均大于0.05,两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可以进行干预实验。(2)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身高(P=0.012)、体重(P=0.011)BMI(P=0.001)中,P值均小于0.05存在显著性差异;10米折返跑(P=0.0.044)、网球掷远(P=0.000)、双脚连续跳(P=0.001)、立定跳远(P=0.001)坐立体前屈(P=0.021)平衡木(P=0.004)中P值均小于0.05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见幼儿体能训练模式对幼儿体适能干预的效果显著。(3)该体能训练模式中53%的幼儿对训练模式非常感兴趣,可见合理的训练方法能够改善幼儿体适能,愉悦身心,提高幼儿对体育锻炼的兴趣。通过实验结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对照组中常规体育课忽略了幼儿体适能是否达标的健康问题,对照组注重以“玩”为主,且对真正体育课的认知程度较低。因此在干预过程中对照组幼儿体适能没有出现显著提高。(2)实验组中体能训练模式对幼儿身高、体重、BMI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幼儿体适能(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平衡、灵敏)方面均有显著提升。(3)幼儿体能训练模式中3-6岁幼儿对该体能训练模式本身的训练过程与训练效果整体是非常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