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甫是陆九渊的再传弟子,其《蒙斋中庸讲义》是《四库全书》四书类中,唯一一部现存的陆门学派的著作。袁氏认为《中庸》一书“无一语非中庸,无一语非性命”,且“天命之谓性”是全书的总纲。所以在《中庸》首章中,他主要对“天命之谓性”一语进行了讨论,得出性不离命、命不离性的结论。此外,袁氏秉承陆九渊心学宗旨,由性和命不分离引申出性、命所包含的内容也是“本心”所固有的。天命之性、“本心”在袁甫看来本就是一体的、同一的。对“中庸”的解释,袁甫也彰显着心学的特色。他用“不差”来解释“中”,不仅表达“不偏”、“无过不及”的意思,还包括“一念不差”的含义。对于“已发未发”的阐释,在杨简不同意用“已发未发”之名时,袁甫却能够承认这种区别,而又将已发未发合于“一”,填补了心学一派在已发未发关系上的讨论。袁甫忠于《中庸》原文,从“鬼神”处开始对“诚”的讨论,也正是从此处引申出“实理”,以解释“诚”。此外,他还叙述了“实”不能完全地表达“诚”的原因所在,同时还深入地探讨了“诚”和“性”的关系。最后,在陆九渊“成己成物”思想的基础上,袁甫将“成己”、“成物”视为一体,得出成己自然就能成物,所以没有先后之分的结论,显现了陆学在此方面的特点。在对“慎独”的讨论中,尤其是解释“独”的言论,袁甫发别人所未发。他对“独”的解释由“念”引出,并从本体的角度加以诠释,明显不同于朱子的“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在当时可以说独树一帜,与三百年后的刘宗周“慎独”思想相契。《蒙斋中庸讲义》主要以心学的宗旨来诠释《中庸》,显示了陆九渊一派在《中庸》思想方面的特色。此外,他的思想还受到了朱子一派的影响。总的来说,袁甫对《中庸》中的“中”、“已发未发”、“慎独”的理解颇有心得,在这些方面可以说是“自成一家之言”,对今人研究《中庸》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