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工业“三废”污染日趋严重。20世纪70年代初,官厅水库严重污染,由此引起中央、河北省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本文利用河北省档案馆、石家庄市档案馆收藏的300余卷档案,运用历史学、统计学的研究方法,探讨20世纪50—80年代河北省治理工业“三废”的经验教训。除前言、结语外论文正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研究河北工业发展引发的工业“三废”污染。随着国家工业化逐步深入,河北工业得到显著的发展。但由于忽视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河北省出现大量环境问题,工业“三废”污染逐渐严重。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河北工业“三废”污染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其特点。由于工业“三废”污染具有地域的不确定性,地区之间往往因为工业“三废”排放与治理等问题产生诸多联系与矛盾。由此引发了许多群体事件,对社会危害较大,波及范围较广,其中以沙城“冲厂事件”最为典型。第三部分,主要探讨工业“三废”污染的治理。国家通过建立环保监测机构,施行排污收费,加大宣传,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等多种途径,建立预防机制,有效预防了“三废”污染的发生。并增加投入,发动群众,提高“三废”的综合利用程度,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三废”污染,收到不错效果。第四部分,主要是对20世纪50—80年代河北省工业“三废”污染治理得失进行反思。河北省工业“三废”污染治理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有许多教训,对环境保护工作有重要作用。本文认为,20世纪50-80年代的工业发展惠及了民生,但也带来“三废”污染的负面影响,甚至在某些特定区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一时段的工业“三废”污染的治理工作,主要是进行综合治理和建立预防机制。各级环保监测机构的设立,实行排污收费,开展环保教育,制定环保法规,贯彻“三同时”政策,综合利用工业“三废”,增加环保资金的投入等,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三废”污染的加剧,但仍难以走出边污染边治理的怪圈。要从根本上根治“三废”污染,必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必须克服以往重治理、轻预防的倾向。只有将“三废”治理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