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时间以来,中国银行业内部不断累积的不良贷款,受到了银行部门经营管理层,及海内外业内相关专家的关注。据官方数据统计,在2007年的前三个季度,不良贷款的余额分别是10610.0亿元、10875.1亿元和10798.2亿元;占银行业相应贷款总额的8.20%、8.14%和7.83%。当然,这些数据如果按照国际不良大款定义的标准测算可能会更高一点。例如,研究发现,1999年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测算出来的结果要比按照中国国内的传统标准测算出来的结果高出2.6多。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银行业所存在的不良贷款的现状在趋于好转,这一点与前几年进行对比就可以明了。从另一方面看,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近几年也颇为迅速。银行业国内信用的平均增长率每年将近20%,几乎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2倍多;这就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中国银行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以及所肩负的重大责任。对此,不仅体现在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对量上;也体现在其作为一个行业所积聚的资本价值总量上(基于,现阶段中国的债券和股票市场尚不完善,银行业占据了中国金融市场份额的绝大部分)。因此,如何面对并正确处置这一当前困扰中国银行业部门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未来的健康、可持续和高速发展。这么以来,就有两个引申出来的议题值得深入探讨:一是如何理解这些现存的不良贷款及其形成原因,二是什么样的体制才是中国银行业所真正需要的,尤其是当前必须面对外资银行剧烈竞争的背景下。在这两个议题的引领下,我为自己的研究确定了基本的研究基调,即现阶段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现状究竟是怎样的呢?此后,我又将这一疑问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了步步深入的探讨:要评价竞争力,就需要有相应的评价方案,那么在目前对于从体制角度研究竞争力问题的成果的缺失,使得我不得不寻求新的评价方案;但是,要从体制角度对竞争力进行研究,就需要对体制的相关概念及一般理论有较为清晰的了解,而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而言,也是缺失的;故此,整体研究的三个重点内容得以最终确定,分别是体制的实质、基于一般体制理论的竞争力模型和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状况。具体而言:第1章,绪论第2章,体制的一般理论框架:从协调、体制理论的行为假设、机会收益及体制的功能表现等四个方面探讨了体制的一般理论问题。第3章,体制理论的现实支持:从美国实证、法国实证及东南亚金融危机等三个不同现实层面分析比较了银行发展过程必须面临的一些反规则的现象。第4章,体制变迁理论:在考虑体制改革与竞争力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后,推演出了体制变迁的一般理论框架;同时,该理论又被应用到了体制改革和竞争力的进一步研究之中。第5章,中国银行业的体制变革:阐述了当前中国银行业的体系架构及形成过程。总的来看,变革的历程共经历了六个不同阶段:阶段Ⅰ:无体制时期(1949-1978)、阶段Ⅱ:初步建设期(1979-1984)、阶段Ⅲ:深化加强期(1985-1991)、阶段Ⅳ:商业化时期(1992-1998)、阶段Ⅴ:改制时期(1998-2001)和阶段Ⅵ:自由化时期(2002-2007)。第6章,中国银行业的改革绩效及发展建议:评估了中国银行业在改制后的经营绩效,并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研究结果认为,改制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状况在样本年并未取得十分可喜的成绩,但政府施予银行部门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更确切地说,改革后银行的竞争能力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提升,体制变迁的迹象也没有出现。第7章,研究结论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