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13例针刺治疗抑郁症患者的定性访谈研究,探讨患者就诊前后的生理与心理变化,明确其主要困扰和对针刺治疗抑郁症的态度与期望,了解治疗后其满意情况和意见建议,进而对今后的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定性访谈:通过目的性和饱和抽样原则进行抽样,在受访者治疗前、后(0周、6周)分别进行半结构式定性访谈,第一位受访者访谈结束后便开始进行资料的整理、分析,资料整理采用文字转录和反复阅读,资料分析采用扎根原理自下而上的提取核心理论。定性结合定量资料分析:将每位访谈对象的定性访谈资料按其所陈述内容由访谈者归为HAMD-24量表7类因子结构。将治疗前定性访谈资料与0周HAMD-24评分比较,治疗后资料与第6周HAMD-24评分进行比较,并联系其最终结局进行分析。结果:纳入访谈对象共13例,其中男性5例(38.46%),女性8例(61.54%),年龄介于24岁至60岁之间,平均年龄(37.77±10.93),有基础疾病者4人(30.77%),药瘾史1人(7.69%),自伤史3人(23.08%),抑郁症家族史7人(53.85%),经历过重大不良事件者7人(53.85%)。定性访谈结果:提取10个理论:困扰、症状缓解、就诊原因、认知情况、针刺态度、期望、满意情况、建议、周边态度、社会支持,其中核心关键词为困扰和症状缓解。定性结合定量资料分析结果:受访者HAMD-24评分,0周总分为(22.92±6.184);6周总分为(6.69±5.879),6周总评分≤8分(既痊愈)者9人(69.23%),为编号2、3、5、6、7、9、11、12、13的访谈对象。治疗前、后访谈对象在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迟缓、睡眠障碍、绝望感评分和HAMD总分具有显著差异(P<0.01)。将定性访谈归入HAMD-24的7类因子结构,访谈对象最常表述的因子有:迟缓、焦虑/躯体化和睡眠障碍,分别有13人(100.00%)、10人(76.92%)和8人(61.54%)提及,此外,有5人(38.46%)在治疗前提及绝望感,4人(30.77%)在治疗前提及过认知障碍因子。治疗前后均未有访谈对象提及过体重和日夜变化因子,HAMD-24治疗前后评分在这2个因子结构中,也未见差异(P=0.129,P=0.380)。结论:定性访谈:访谈对象在就诊原因理论欲倾诉意愿较强,追求访谈者的共情,均表达出就诊前比较迷茫,表述中常使用负面词语,描述事件比较具体,原因比较单一。困扰理论,受访者愿意与访谈者倾诉,且容易表述为多方面问题,通常采用叙事方式用生活化的语言清晰的描述症状,困扰较为明确。受访者回答认知情况时,语言较为专业,经常以自身经验出发,结合其自身对抑郁症的认知经验或思考,差距较大。分析发现有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担忧西药副作用或表示针刺副作用小,对针刺的态度更多来源于以往自身或周边人的中医就诊经验。期望仅有5人进行回答,且都是积极的回答,由于是自愿入组,因而分析受访者不排斥针刺治疗,不排除对疗效抱有怀疑或者观望态度。根据受访者描述,感受到的特殊对待主要来源于爱人、家人、同学及同事、其他周边人,其中部分可以感受到更多的关心照顾,另有部分访谈对象不能明确感知特殊对待是否有关于抑郁症。有3人告知未感觉被特殊对待,有2人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患有抑郁症,因而选择不告知周边人。治疗后明显感知受访者对抑郁症的认知大幅提升,提出了许多对今后抑郁症治疗的可行性建议。大部分受访者均表达了期望得到更多宽容、包容、关怀和沟通,此外,部分受访者期望能够多进行抑郁症的宣传,提升社会对抑郁症的认知、了解,扩大影响,还有受访者表示期望随着医疗的发展能有更多的方式手段来治疗抑郁症,访谈对象“社会支持”的期望值较高,矛盾主要源于现今社会对抑郁症的认知、支持与抑郁患者期望得到的关怀程度不匹配。在今后的治疗中,建议注重发展医疗合力,给予患者全方位关怀与治疗,社会-家庭-医院相互配合,提升抑郁症的治疗效果。定性结合定量资料分析:通过结合分析发现:编号1、3、4、5、7、8、12、13受访者定性资料与定量资料结果一致,可以相互辅证;编号2、6、11访谈对象,定性资料可以作为定量资料的有力补充;编号9、10受访者的定量资料是定性资料的完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