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采用前方入路与后方入路治疗股骨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2年6月至2010年4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应用前方入路与后方入路治疗股骨头骨折的患者4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42例股骨头骨折患者中PipkinI、II型患者29例,PipkinIII、IV型患者13例,将PipkinI、II型患者按手术入路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前方入路手术治疗14例,Pipkin I型5例,Pipkin II型9例;AO/OTA分型:C1型11例,C2型3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3例;年龄18-58岁,平均(43.3岁±8.4岁);患肢为左侧4例,右侧10例;致伤原因:重物砸伤2例,高处坠落摔伤1例,交通事故11例;合并伤4例(28.5%),其中合并同侧膝关节复合伤3例,同侧股骨干骨折1例,脑挫裂伤1例,肺挫裂伤1例。手术固定情况:2-3枚3.0mmAO钛空心钉固定骨折块11例,松质骨螺钉固定3例,14例行内固定的患者中配合克氏针固定2例;B组Pipkin I型6例,Pipkin II型9例;AO/OTA分型:C1型12例,C2型3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19-51岁,平均(40.1岁±9.7岁);患肢为左侧6例,右侧9例;致伤原因:重物砸伤1例,高处坠落摔伤3例,交通事故11例;合并伤6例(40%),其中合并同侧膝关节复合伤4例,同侧股骨干骨折1例,脑挫裂伤2例,肺挫裂伤2例。手术固定情况: 2-3枚3.0mmAO钛空心钉固定骨折块12例,松质骨螺钉固定3例,15例行内固定的患者中配合克氏针固定3例。两组29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全部存在髋关节后脱位,均为伤后6小时内进行髋关节脱位的复位,复位成功后患肢皮牵引,12~72小时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伤,手术固定方式等分布均匀,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等,手术的并发症采用Harris评分标准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估。PipkinIII、IV型患者13例,Pipkin III型2例,Pipkin IV型11例,PipkinIII、IV型中男性10例,女性3例;患者年龄23-66岁,平均(37.6岁±7.9岁);患肢为左侧4例,右侧9例;致伤原因:重物砸伤2例,高处坠落摔伤3例,交通事故8例;合并伤5例(38.4%),其中合并同侧膝关节复合伤2例,同侧股骨髁上骨折1例,脑挫裂伤3例,肺挫裂伤2例。13例患者均伴有后脱位,6小时内闭合复位,4例急诊切开复位内固定,2例因其他复合伤于伤后7天内手术,余患者均于12~72小时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固定情况:13例患者均采用后方入路,2-3枚3.0mmAO空心钉固定骨折块10例,松质骨螺钉固定3例,13例行内固定的患者中包括配合克氏针固定2例,三枚AO 7.3 mm钛空心钉固定股骨颈骨折4例,对髋臼骨折行重建钢板固定11例。对采用后方入路治疗的PipkinIII、IV型13例患者术中操作及术后恢复进行经验评估和随访观察疗效。结果:PipkinI、II型术中出血量:A组100-400ml,平均(176.42±85.08)ml,B组100-600ml,平均(264.67±131.25)ml,两组术中出血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时间:A组60-120min,平均(87.14±20.54)min,B组120-180min,平均(148±33.2)min,两组手术时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图1) PipkinI、II型29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2.8年。均未发生内固定物脱出和断裂。Harris评分方法:A组优良率术后6个月92.8%(13/14例),术后12个月100%(14/14);B组优良率术后6个月93.3%(14/15例),术后12个月93.3%(14/15例),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症:A组3例(21.4%),其中异位骨化2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B组2例(13.3%),其中异位骨化1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PipkinIII、IV型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年,平均3.3年。采用Harris评分标准术后12个月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估:优7例,良2例,差4例。股骨头缺血坏死2例,1例因患侧股骨头塌陷、疼痛影响正常行走而行坏死病灶清除术,髂骨瓣植骨术(带旋髂深血管蒂),继续随访2年,髋关节功能尚可。另一例因股骨缺血坏死严重,术后2年接受行髋关节置换术。结论:PipkinI、II型采用前方入路与后方入路治疗股骨头骨折都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前方入路较后方入路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PipkinIII、IV型采用后方入路治疗股骨头骨折术野暴露充分,方便对髋臼后壁骨折的处理及后方关节囊的修补,可达到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