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热是新能源家族中的重要一员,以其资源覆盖面广、对生态环境污染小、运营成本低等优势而倍受人们青睐。云南是我国地热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开发速度较为迅猛,远远超前于勘查评价和研究程度,在地热资源的赋存特征、成因模式、资源量等尚未摸清的情况下,增大了开发的盲目性和风险性,也增加了地热田科学管理的难度。论文选取云南省东部地区(E102°以东)为研究范围,在收集整理和综合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区内的地热地质背景、地下热水分布与赋存规律、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地热资源成因类型与模式,为该区地热资源的勘探开发奠定了专业基础。文中统计分析了研究区内220处温泉及163个热水钻孔资料,总结出地热的分布和赋存受大地热流、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新构造运动和地震等多种因素影响,尤以地质构造起控制作用,并归纳了温泉出露的具体构造部位。热储结构对地热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区内可划分为层控热储和带状热储两种类型,层控热储主要包括Zbdn、P1q+m、D2qj和Pt2d;带状热储又划分为近闭式、开敞式和岩浆岩隙状热储3个亚类。研究发现,不同热储结构的地热具有不同的赋存特点。研究区内热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Mg、HCO3-Ca或HCO3-Ca·Na型,次为HCO3-Na、HCO3·SO4-Na·K型。大部分以低矿化度、低氯、中—弱碱性热水为特点。论文利用SiO2温标和K-Mg温标计算了地热异常区的热储温度,属中低温地热资源,并结合地温梯度,估算了部分区域的热水循环深度。基于国内外沿用的地热系统类型划分的原则和思路,结合研究区内地热地质条件和热水赋存特点,将区内地热系统划分为褶皱断裂型和断陷盆地型两大类,分别以安宁温泉和昆明地热田为例,系统地介绍了两类地热系统的地热地质背景、地温场、热储结构、水文地球化学、热水动态变化等特征,并总结了其成因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