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争与异化——试论小说《他们》中主人公朱尔斯·温德尔的心理异化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mbk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当代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1938—)是当代美国文坛上一位多才多艺的高产作家,出版发表了大量的小说,诗集,剧本及数量丰富的评论文章和著作。在这些作品中,奥茨着重刻画了当代美国社会精神,肉体和道德观的沦落。奥茨以一种时而尖锐,时而模糊的散文风格描述了人们不得不面对的生活中诸如强奸,乱伦,谋杀,虐童,自杀等残酷不幸的一面。作为欧茨的现实主义作品之一,小说《他们》展现了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到动荡不安的60年代期间,底层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和精神慰籍的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艰难和辛酸,反映了现代人面临的社会,家庭,甚至来自他们自身的多重压力。 本文借助于心理分析的相关理论和概念分析小说《他们》,探讨主人公朱尔斯·温德尔对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幻灭主题以及揭示欧茨作品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思索。同时,本文作者尝试分析主人公悲剧的根源所在,从而引发读者对造成朱尔斯悲剧的社会问题的关注。 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引论。首先简要概述欧茨的作品及其特点,然后对小说《他们》作了进一步的文献综述。在结合其他评论的基础上,提出以异化理论和社区理论为切入点来重新解读这部作品。通过分析主人公的执着寻求和不幸福的家庭生活以及充满困惑的社会生活,来揭示欧茨的创作意图。 第一章论述了朱尔斯·温德尔在寻求实现个人的内心执着过程中痛苦挣扎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童年时代的主人公在乡村的生活经历。在这个时期,他通过多次的出走行为寻求幻想中的自由。离家出走是主人公首次对美好生活进行追求的尝试。第二阶段是其少年时期,主人公从乡村进入了城市。与平静的乡村生活相比,纷乱的城市却使主人公陷入了迷茫的精神困境。从童年时期开始,随着对内心执着的迷茫与日俱增,他热烈渴望拥有财富和理想中的爱人。在不幸福的家庭中看不到希望,他转而依靠自己来实现梦想的未来,决心成为一个自立的人。从童年时期开始,他一直认为自己就是一些书本中所宣扬的那个依靠自己打天下的灵魂人物。正如书中人物一样,他的确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经历了这样那样的所谓奇遇,然而,揭去恩人和爱人的面纱,他看到的只是无望的结局。一个接着一个的打击使得朱尔斯麻木不仁,只留下异变的灵魂。 第二章将重心放在分析主人公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主要分析主人公追寻父爱,以及和父亲们的关系——生父的影响,与养父相处和对理想父亲感到迷茫。第二节,由于渴望得到母爱而无法满足,主人公移情于他的爱人娜丁以期得到补偿。恋母情结的后果导致了他越寄希望于移情之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就越大,幻灭感就越深,异化程度也越深。第三节是异化的兄妹关系在文本中的体现。一方面兄妹二人渴求情感的互通,因为这会为他们带来安全和支撑,另一方面,不管他们如何努力,最终哥哥和妹妹不得不被严酷的环境隔离,在孤立中各自为战。 第三章是主人公心理异化的戏剧化再现。本章再次强调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和社区在城市中的缺失,对朱尔斯在社会中的异变进行诠释。在冷漠的城市中,他无法实现个体认同。社区的缺失亦使得他的挣扎变的无望,他一步步走向异化。为了实现灵魂的救赎,反抗严酷的环境,他最终拿起暴力这一武器。然而,暴力根源于个体的无能感,不能使他摆脱异化的宿命。无论主人公朱尔斯多么顽强,在无情的社会面前他是那么软弱,出生贫穷的他注定了悲剧结局。 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三章内容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紧密联系。整部论文充分运用了相关的异化理论和社区概念,引出了完整的结论。结论部分总结了以上分析并指出研究的意义。通过描写一位普通男孩在追求个人的执着、理想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幻与灭一直至消沉和心理的异化,欧茨在其作品中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困境。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从评价系统的视角对英国首相大卫·卡梅伦在苏格兰独立公投之前三天于阿伯丁所发表的演讲的说服力进行了探究。在该系统框架下,本文探讨了该演讲语篇中的态度系统、介入
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同时也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坛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狄更斯从小生活在伦敦,通过对伦敦街头人群的描写,向读者们展示了19世纪伦敦
出生于美国的汤亭亭是最著名的华裔美国作家之一。作为一个作家,她塑造了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作为一个华裔美国人,她关心作为一个群体的华裔美国人的命运以及生存状态。因此本篇
学位
通过对瓦斯来源的分析,设计采取煤层顶板走向高抽巷瓦斯抽放技术治理上邻近层瓦斯,经生产实践证明效果良好,有效的防止了采煤工作面瓦斯超限,保证了高产高效综放工作面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