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泉厦两市市域从宋代至清中期一直同属古泉州府。由于府属各县方言对府治方言的向心作用,泉厦各地方言存在比较大的一致性;同时由于地域的距离,各方言点也不可避免仍存在一定的分歧。这些一致性和分歧都很值得我们研究。本文通过比较泉厦市域17个方言点的字音来展示古泉州府域内方言的异同之处。并试图通过中古音系及泉腔韵书《汇音妙悟》的参照,解释各方言点存在的音韵差异,然后在此基础上初步拟测早期泉州音系。本文共分为六章,其中第二、三、四、五、六章为主体部分。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前言。本章介绍泉厦两地的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同时简要综述既有的泉厦方言音韵研究成果,并总结前人研究《汇音妙悟》时所做的贡献。在总结的过程中我们也对若干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比如《汇音妙悟》作者黄谦生地、拟测《汇音妙悟》音系所据三种材料的主次关系)。本章同时提出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意义。第二章,泉厦17点方言音系。本文按照古代县域来排列泉厦17个方言点的次序,其中古晋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县各有3个方言点,古永春、德化二县县域只有1个方言点。本章展示了这17个方言点音系,交代材料的来源,并做简单的音系比较,从声母数目、韵母数目、元音数目三个角度对各方言点进行简单的归类。本章的末尾还对这些材料中所使用的部分音标的音值做了简单的归纳说明。第三章,泉厦诸方言点与中古音系的比较。对于对闽南方言不熟悉的读者来说,泉厦方言的音韵格局比较难懂,此时,只有将泉厦各方言点的字音与某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古音体系进行比较才能帮助读者建立对泉厦方言音韵格局的初步了解。有鉴于此,本章将17个方言点字音与中古音系作比较,说明各中古音类在各方言点中的读音情况,初步阐释了泉厦方言与中古音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比较中,我们发现,各泉厦方言点字音与中古音之间的对应关系大同小异,同的部分多,说明各泉厦方言点内部相当一致;异的部分虽然有限,也能说明各方言点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在整个比较过程中,各方言点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我们都力图展现,以使读者建立对泉厦方言的全面认识。第四章,泉厦诸方言点与《汇音妙悟》音系的比较。通过第三章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哪些中古字类在泉厦各方言点已分化为不同的字类,但是却很难全面把握哪些中古不同的字类在泉厦各方言点都已经合流。因此,我们有必要引入第二个参照系:泉腔韵书《汇音妙悟》。本章将17个方言点字音与《汇音妙悟》比较,归并各方言点都已经合流的字类,区分全部或部分方言点仍然分立的字类,并阐述这些字类在各方言点中的读音情况,以期让读者对各方言点内部的一致性和差异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第五章,几个问题的解释。本章对几个问题作出解释,为第六章拟测早期泉州音系作铺垫。第五章是全文的讨论集中之处。本章第一节我们在陈忠敏、朱媞媞两位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厦门、漳州、潮州方言鱼韵字的读音层次进行更深入的分析,重新推敲了厦门、泉州、同安、漳州、潮州鱼韵字读音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二节在洪惟仁先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拟测早期泉州音系韵母*-y和+-(?)必要性,并以此出发解释各方言点之间的差异。第三节探讨了泉腔韵图《拍掌知音》的四个问题,关于这四个问题,我们的结论是:1,同意古屋昭弘(1993/1994)的观点,认为《拍掌知音》成书早于《汇音妙悟》;2,《拍掌知音》“劳”、“鲁”二韵音值应改拟为*-(?)、*-(?)u;3,现代泉州方言读书音中的鼻化韵音节都是后起的,早期泉州方言读书音系统基本没有鼻化韵音节;4,现代泉州方言果效摄一等字的-(?)(文)/-o(白)异读是曾经的*-(?)>-o演变断阶造成的。第四节我们研究了各方言点发生的部分扩散式音变,并对泉州市区方言发生的部分字音分化现象做出断阶解释,同时还拟测了早期泉州音系的*-ya、*-ya、*-ya?三个韵母。第五节我们重点讨论了三个叠置式音变的实例,其中既有官话对泉厦方言的影响,也有泉州市区方言对各县方言的影响。第六节我们讨论了发生在泉港峰尾郭厝、安溪龙涓安美的几个文白异读消亡的现象,这些文白异读消亡的原因都是音类合流。通过分析相关现象的语言学意义,我们认为:区别音类合流导致的文白异读消失与竞争导致的文白异读消失的重要性在于二者对方言之间对应关系的贡献不同。第六章,早期泉州音系拟测。本章根据《方言调查字表》所能调查到的汉字字音,取17个方言点中最有代表性的7个方言点,用以拟测早期泉州音系的声母、韵母、声调,并从早期泉州音系出发对各方言点所发生的音变做出总结。本章所拟测的早期泉州音系共有声母15个,声调8个,韵母8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