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枝木霉T6菌株培养条件优化及关键杀线活性蛋白分析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nesh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是一类重要的植物寄生线虫,主要危害禾本科作物,全世界小麦主产区均有分布,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目前对禾谷孢囊线虫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但化学防治存在污染环境和危害人畜健康等弊端。因此,开发高效安全和对环境友好的微生物型杀线剂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T6菌株和禾谷孢囊线虫作为试验材料,筛选了长枝木霉T6菌株高效杀线活性培养基和优化了其杀线活性培养条件;测定了发酵液杀线稳定性;分析了木霉蛋白种类;分离了关键杀线蛋白。研究结果旨在揭示长枝木霉T6菌株对禾谷孢囊线虫的毒杀作用机制,以及为禾谷孢囊线虫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获得长枝木霉T6菌株最佳杀线活性培养基为酪蛋白培养基,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最适培养条件为pH=7,温度28℃,培养时间7 d,接种量为1-2 mL,摇瓶装液量为50-70 mL,其中发现温度、pH和培养时间作为影响长枝木霉T6菌株发酵液杀线活性最为显著的3因素。同时,利用响应面优化最终获得长枝木霉T6菌株最佳杀线活性发酵条件为pH=6.64,温度26.52℃,时间6.8 d,且在该预测条件下其发酵液杀线活性高达86.10%,与预测值相吻合。2.不同酸碱度、温度、金属离子、氧化还原和储藏时间对长枝木霉T6菌株发酵液杀线稳定性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当pH 4-10时,长枝木霉T6菌株发酵液对禾谷孢囊线虫2龄幼虫均具有较高的致死作用,处理72 h后其死亡率均大于80%,与对照相比差异性不显著;在温度为30-60℃条件下,其发酵液杀线活性和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而当温度大于70℃时,其杀线活性开始降低;Zn2?和K?对发酵液杀线活性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而Cu2?对发酵液杀线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以及Mg2?、Fe3?、Mn2?和Na?对发酵液杀线活性无显著影响;当氧化剂和还原剂浓度分别低于0.08和0.06mol·L-1时,其对杀线活性无显著影响;发酵液在室温下保存0-60 d后,其杀线活性无显著变化。3.质谱检测长枝木霉T6菌株分泌的蛋白种类,共获得谱图39537张,且经与木霉蛋白库进行匹配后获得4种蛋白,利用氨基酸序列对蛋白理化性质及结构进行预测。对匹配蛋白进行GO功能注释,发现其参与3种分子功能,分别为转化活性、催化活性以及酶结合活性;参与细胞组分形成过程中发现其分别在细胞,细胞膜和细胞器等9种细胞位置上均具有匹配蛋白的存在;生物学过程分析发现其主要参与细胞组成、蛋白质定位、代谢和应激等过程。COG功能注释表明,其主要功能为蛋白的翻译和修饰、蛋白质转运以及蛋白质分子伴侣、能量产生和转化以及氨基酸的转运和代谢。4.采用透明圈法和分光光度法定性和定量分析了长枝木霉T6菌株产生胞外蛋白能力,表明长枝木霉T6菌株能够产生大量的胞外蛋白。采用中性盐析法和柱层析法分离了长枝木霉T6菌株发酵液杀线活性蛋白,结果表明层析共获得3组洗脱峰,其中洗脱峰A和B具有较强的杀线活性,当其浓度分别为12.48μg·mL-1和9.20μg·mL-1时,处理线虫72h后其死亡率分别为52.05%和43.89%,而洗脱峰C的杀线活性较低,线虫死亡率仅为22.42%。
其他文献
支气管树是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通道,也是维持肺形态的基本支架。支气管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ronchus-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BALT)是分布于支气管黏膜的淋巴组织,是可接受抗原刺激的重要黏膜免疫诱导部位。多聚免疫球蛋白A(dIgA)和IgG分别经其受体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polymeric immunoglobulin receptor,pIgR)和新
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和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是重要的采后病原真菌,可引起温带水果的青霉病及粉霉病。这两种病原除导致严重的采后损失外,还会在果实体内产生对人畜健康有害的真菌毒素。本文以‘元帅’、‘国光’和‘富士’三个品种苹果果实为试材,研究P.expansum和T.roseum接种对果实呼吸速率、乙烯释放量和细胞膜透性的影响,评价果实接
陇中旱农区降水有限、水分利用效率低下是导致该区作物生产力水平低而不稳的主要原因。发展保护性耕作是保护水土资源、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为从降水-土壤水-作物水(三水)转化的角度去探索保护性耕作措施影响水分利用效率的机制,本研究依托2001年建立在陇中旱农区的长期不同耕作措施的定位试验,该试验共6个处理,分别为传统耕作(T),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翻入(TS)、传统
在生物进化的进程当中,除了竞争,合作无处不在。合作既存在于低等生物,也存在于高等生物。但是,依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合作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因为合作行为会使我们合作的对象获得更高的适应性,而自己的适应性将会被降低。为什么要牺牲自己的适应性来帮助竞争对手提高其适应性?合作与利己主义背道而驰,合作、无私、利他主义究竟是如何出现并维持的?这一难题引起了来自诸多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经典的解释理论如“亲缘选
鹳榆止泻散是在临床经验基础上根据中兽医学理论拟定的中药复方,由老鹳草、地榆、苦豆草、甘草等组成,用于防治畜禽湿热泄泻效果确实。大肠杆菌病是畜禽养殖中的常见传染病,可降低畜禽生产性能甚至导致畜禽大量死亡,给畜禽养殖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本文首先检测鹳榆止泻散体外抗菌活性,然后通过建立小鼠大肠杆菌性腹泻模型,并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鹳榆止泻散煎剂对其进行治疗,以探讨鹳榆止泻散对大肠杆菌性腹泻的治疗效果,为
青稞(Hordeum vulgare L.var.nudum Hook.f.)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及辐射边缘的高寒地区,是这些区域主要的饲料作物和粮食作物,广泛用于饲草饲料、食品和酿造等。本研究在明确青稞茎基腐病发生情况、发病症状、危害程度、病原种类以及青稞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基础上,重点以优势病原菌燕麦镰孢菌(Fusarium avenaceum)为研究对象,以抗病
基因3型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 type 3,PCV3)是目前报道的最小的DNA病毒,在我国猪场普遍存在,是引起猪圆环病毒相干疾病的主要原因,与呼吸道疾病和猪繁殖障碍密切相关,能够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和临床症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的】研究基因3型猪圆环病毒对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调控作用,并探索其作用机制,以期为为阐明PCV3免疫抑制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PCV3防控提供新
本研究以来源于深绿木霉T2发酵液的蛋白质提取物TraT2A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离体、活体生物测定和RT-qPCR方法,研究了环境因素对TraT2A活性影响,明确了TraT2A的抑菌活性及诱导抗病活性、优化了TraT2A诱导抗病条件,初步探明了其诱导抗病机理,研究结果对指导TraT2A蛋白在生物防治领域的应用和制剂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环境因素对TraT2A活性影响结果表明:
犏牛是牦牛(Bosgrunniens)与黄牛(Bos taurus)的杂交后代,大量的研究证实犏牛生产性能上优于牦牛,体现出良好的杂种优势,目前关于犏牛脂肪沉积和肌肉生长分子机制的研究还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以4-5岁犏牛(娟姗牛♂×甘南牦牛♀)和牦牛(甘南牦牛♂×甘南牦牛♀)各三头为研究对象,利用RNA-Seq技术对犏牛皮下脂肪(DF)和背最长肌组织(DM),牦牛皮下脂肪(YF)和背最长肌组织(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