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孵化后1-40日龄(DPH)史氏鲟进行消化酶活性变化的研究,发现1-10DPH为史氏鲟的内源营养期,各种消化酶活性均很低,随消化系统的发育,活性逐渐升高,但升高幅度较小;11-26DPH为史氏鲟外源营养期,此间,消化酶活性受水温、溶氧、水质及饵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在前三种环境因子基本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饵料对稚鱼消化酶活性影响很大.用水丝蚓(F3)、商品饵料(F2)、商品饵料添加消化酶(F1)及商品饵料或水丝蚓(FD驯化组)投喂11-40DPH的史氏鲟稚鱼.结果,FD组,除淀粉酶外,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与F1、F2组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F3组脂肪酶活性与F1、F2组差异极显著(P<0.01),蛋白酶与F2组差异极显著(P<0.01),与F1差异显著(P<0.05),但F3与FD组稚鱼各消化酶活性差异均不明显(P>0.05).此外,F3组稚鱼的生长(P<0.05)和成活率均明显高于其它三组.F2和F1组各消化酶活性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生长的差异性亦不显著(P>0.05),仅成活率略高于F1组.说明史氏鲟仔稚鱼驯化培育中的高死亡率,并不是由于稚鱼消化酶的缺乏,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饵料的营养成分,尤其是脂类含量和组成能否满足稚鱼的营养需求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