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山水画所涉及的美学命题有很多,但是核心的是两大方面的问题:一是空间,二是笔墨。与笔墨相比,空间并不是中国绘画所独有的美学概念,西方绘画也有空间。自近代以来,一批艺术家和美学家走出国门,在深入比较了中外绘画之后,逐渐意识到了中国山水画空间问题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然而,之前的研究大多是借鉴西方的美学和艺术理论来诠释中国画的空间,将中国画的空间简单地理解为透视、构图等视觉艺术问题。这种用西方话语强制阐释中国艺术的做法最终会导致中国文化逐渐被西方文化所改造和置换。本文试图从中国古代画论和传统哲学出发,在当代的语境中最大程度地还原中国山水画的空间美学思想。从古代画论资料可以看出,古代画家们普遍追求“咫尺千里”的空间效果,即在有限的画幅内试图表现出无限广阔的空间。这种空间追求在宋代被概括为“远”。但是中国山水画中的“远”是有多层意思的,并不仅仅指空间深度的表现。论文的第一章,主要从物理空间层面来分析山水画所独特的“远”空间。物理空间的表现首先体现在画面深度的表现。尽管中西方绘画都曾试图在二维的画面中表现出三维立体的空间深度,但是在程度上中国画体现出更强烈的空间进深。其次是空间的广度,中国古代画家对“远”的理解是一个范围的概念。中国的山水画不仅想要表现出“千里”之远的进深,还要表现出绵延“千里”的无限广阔。最后是空间的方位,方位也是中国古代画家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进一步分析山水画与古代地图的关系,会发现两者的密切程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想。由此可以推断出,山水画最基本的空间视角——“俯瞰”,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对地图绘制方法的借鉴。第二章主要从时间层面来理解山水画的空间之“远”。所谓“远”的过程性,就是要将“远”理解为一个动作,理解为不断推远的过程。在欣赏中国画时,欣赏者的视线不会固定在某个位置,而是会在画中游移。通过分析一些优秀的山水画作品,可以发现艺术家会通过精心安排的画面空间,引导观者的想象从画外逐渐走到画内,再由近处的景物到远处的山峦,最后到无穷远处。观者仿佛经历了一场山水之“游,画面中的景物遵循着由近次远的空间安排。山水画的“可游”、“可居”在这种有顺序的观赏过程之中体现出来。可见,中国画的空间不像西方视觉艺术那样是一个静止的空间,而是一个动态的空间。山水画的空间类似于戏剧,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时间性是中国山水画的空间特征,也是区别于西方绘画的地方。这种明显带有时间性的空间表现方式,与中国古代的时空观有很大的关系。在传统文化中,空间和时间并不是两个分离的概念,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古代画论中,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空间不断推远的过程的话,那就是“深”。与现代人对“深”的理解不同,古代山水画所说的“深”不是指有极大的空间深度,而是指空间不断推远的过程。第三章主要从哲学层面来理解山水画空间之“远”。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与道家哲学和《周易》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为什么要追求“远”?按照郭熙的解释,主要是因为山水是“大物”,必须远观才能把握。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大物”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在空间体量上巨大的物体,而是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老子》中曾经提到了一个字为“道”,名为“大”的物,并且这种物的时间属性是“逝”,空间属性是“远”。这或许是“大物”思想的源头。郭熙的“大物”观正是传统哲学关于“大”的思想在山水画中的落实。郭熙所说山水是“大物”,实质上是说,山水是含“道”之物。山水画之所以偏爱“远”空间观照法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便于把握山水的“形势气象”。需要注意的是,“形势气象”不是一个词,而是由“形”“势”“气”“象”四个字组成,每个字的含义各有所指。在山水画中“形势气象”四者关系密切,共同构成了山水画的基本内容。而这些术语又都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此外,山水画空间之“远”还与庄子所描述的空间境界有关。山水画对“远”的追求,其实是对道家人生境界的追求。第四章从中西绘画的差异出发,深入探讨了中国山水画空间的精神内涵。与西方将空间理解为一种真实的存在不同,中国画所追求的“千里之远”其实并不是一个真实的距离。中国画的空间不是对某个现实空间的摹仿,而是超越了人的视觉感知的心灵空间。中国画的空间与其说存在于画面上,不如说存在于人们的头脑想象之中。但是这种心灵空间不是纯主观的,而是现实与精神的合一,它体现着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画无穷远的空间效果最终是用一片空白来表示的,无穷远在视觉上是看不到的,但是却可以通过想象体验到。从艺术创作角度看,“远”可以理解为空间法则,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同时“远”还有超出艺术技巧之外的精神层面内涵。山水画的空间之“远”是由技术到观念,由画面形式到意境的中介。第五章首先从“思与境偕”的观点谈起,进而上升到对境界空间的讨论。山水画的空间之“远”最终体现为境界之“远”。从字源学角度看,“境界”本来就是一个空间概念。由此可以看出,山水画的空间应分为画面空间和境界空间两大类。画面空间是指画面上景物所反映出的视觉空间场景,境界空间则是人所想象的一种主观化的空间,是指由画面空间呈现出的虚实统一、情景交融的艺术化境。古代艺术家在处理两者的关系时,明显是以虚境为主。画面空间是有限的,而意境空间则是无限的。中国画的空间只有超越画面的有限,才能让观者体验到无限的意境空间,这就是中国古代画家追求“咫尺千里”的缘由。意境使得山水画超越了画面空间的束缚,通向了无限广阔的精神世界。宗白华先生将中国画的境界空间概括为“灵的空间”。中国画的空间之“灵”一方面体现在山水画与中国早期的巫神文化的关系上,另一方面则说明中国画的境界空间蕴含着生命的意味,其中流动着生生不息的活力。在论文的最后,还想要说明的是:山水画所营造的空间意境一方面是一种山水理想,它超越世俗生活,远离尘世的喧嚣纷扰,趋于道教虚幻缥缈的仙境;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山水家园,意境的营造始终是围绕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展开的。山水画的境界空间是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是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化的生活环境。“宜居”成为了山水画空间意境的重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