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制备血制品过程的滤除掉的淋巴细胞经体外诱导扩增NK细胞,对NK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进行优化,并对培养以后所获得的NK细胞的功能和活性进行检测,为非自体NK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室研究数据。方法:收集山西省血液中心2014年3月至2014年11月期间15例健康献血者的新鲜外周血,将制备血液制品后废弃的滤除白细胞回收,经过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每份样本分为3组,A组:培养瓶预先包被CD3m Ab;B组:培养瓶预先包被CD16m Ab;C组:培养瓶预先包被CD16m Ab和CD3m Ab,相同培养条件下,加入相同无血清细胞培养液和细胞因子IL-2和IFN-γ诱导扩增。扩增第0、8、12、17天高倍镜下看细胞长势并计算细胞扩增倍数,用流动检测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型为CD3-CD56+的细胞比例的变化,选择NK占比最高的B组细胞成为实验对象,分别测定培养第0天和第17天B组NK细胞表面高活性受体(NKp30、NKp46、NKG2D)的表达及细胞杀伤因子IFN-γ的分泌水平,培养第17天采用LDH释放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B组NK细胞对恶性细胞K562和Raji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比较诱导培养第17天与培养第0天的CD3-CD56+细胞占比的变化情况,A组为[(15.19±12.22)%vs(16.34±10.5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为[(83.63±10.63)%vs(16.34±10.51)%,p<0.05],C组为[(49.40±12.64)%vs(16.34±10.51)%,p<0.05],B和C组培养第17天的CD3-CD56+细胞比例均较第0天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17天CD3-CD56+细胞比例B组比例显著高于A和C组;三组NK细胞总数均大于109个;检测B组培养第17天NK表面活化性受体NKp30和NKp46的表达比例均比第0天显著增高,NKG2D比例变化无统计学意义;B组扩增的NK细胞对K562细胞和Raji细胞均具有杀伤能力,对K562细胞具有较高的杀伤能力。结论:制备血液制品后滤除掉的白细胞,安全可靠,无病原体污染,经体外分离培养后,可得到比例高达90%的NK细胞,其总数大于109个,细胞杀伤能力增强,对恶性肿瘤细胞具有较高杀伤能力,达到临床治疗恶性疾病的应用标准,滤除白细胞有希望成为临床非自体NK细胞防治恶性肿瘤的一种细胞来源;NK细胞扩增过程中经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再添加单克隆抗体和细胞因子诱导扩增,培养过程简便,成本较低,适用于临床大规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