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选用多穗型小麦品种豫麦49-198为试验材料,探讨了不同生育时期(拔节前与拔节后)与不同土壤相对含水量对小麦群体质量、根系、碳代谢、光合特性和产量的调控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分处理对小麦群体的调控效应不同水分处理小麦群体总茎蘖数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单峰曲线的变化趋势,在返青期达到最大值,达1600×104/hm2。越冬期和返青期的群体总茎数拔节前高水(T3,T5,T7)>低水(T2,T4,T6) >对照处理,而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但是拔节后中高土壤相对含水量促进群体成穗数的显著增加,以T4处理最高,成熟期达到770××104/hm2。返青期LAI表现为拔节前高水(T3,T5,T7)>低水(T2,T4,76)>对照处理,随着拔节后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增加,孕穗期后有效叶面积增大,延长叶片光合功能期。2水分处理对小麦根系的调控效应小麦的单株次生根数在全生育期呈现单峰曲线的变化趋势,即生育前期较小,拔节后迅速增大,孕穗期达到最大,之后根系衰老,总根量各灌水处理分别比对照处理高34.7%、34.4%、75.5%、91.8%、92.5%、98.0%,随着土壤相对含水量的提高而在0~40cm土层根系干重增大,在40~80cm土层根系干重T3<T2<对照处理。返青期在0~80cm土层总根量拔节前低水(T3,T5,T7)>高水(T2,T4,T6)>对照处理,分别比对照处理增加了79.3%和62.7%;各处理根系生物量开花期明显低于孕穗期,表明冬小麦须根系在成熟前就较早地出现了衰亡腐解过程。拔节后高水处理的根系干重在开花期下降幅度较大,对照处理下降缓慢。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根系分布不同,土壤相对含水量不同可局部调控改变根系生长分布。3水分处理对小麦光合特性的调控效应不同水分处理小麦花后旗叶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和气孔导度(Gs)均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拔节前较高土壤相对含水量、拔节后适宜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处理有利于灌浆期光合速率的提高。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表现为灌水处理皆比对照处理高,叶面蒸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根系供水状况,植株为维持自身的水分平衡,气孔导度降低,蒸腾速率处于较低水平。旗叶胞间CO2浓度开花后10d内降低随后逐渐升高,与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变化趋势相反。4水分处理对小麦碳代谢的调控效应花后旗叶可溶性糖含量和蔗糖含量均呈双峰曲线变化趋势,两个高峰分别出现在开花后15d和开花后25d。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和蔗糖花后内15d下降迅速,之后逐渐趋于平缓。开花期叶可溶性糖含量表现为T4>T5,T6>T7,T3>T2均高于对照处理;成熟期叶可溶性糖含量表现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植株体内可溶性糖残留较多。全生育期不灌水,抑制旗叶蔗糖合成,灌水量过多导致蔗糖在叶片中的残留增加,不利于旗叶中的蔗糖向籽粒中转运。籽粒总淀粉含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成熟期总淀粉含量,除T4、T5和T6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其他处理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花后20d,T2和T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和对照处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成熟期支/直比值,对照处理<T2和T3处理。拔节后适宜的土壤相对含水量(60%左右)有利于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的积累和淀粉品质的提高。5水分处理对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灌溉处理的产量均高于对照处理,除T5与T7处理外,不同水分处理对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中,拔节前低水(T4,T6)>高水(T5,T7)处理的产量,以T4处理产量为最高,达到9015 kg/hm2。不同水分处理对产量三因素均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拔节前水分处理对单位面积穗数影响不大,拔节后土壤相对含水量提高促进单位面积穗数的显著增加;穗粒数以T4和T6最高;低水处理对千粒重影响不大,高水处理反而引起千粒重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