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面对全球经济危机和个别国家经济增长显著波动的背景下,企业逐渐由了有生产低成本产品的趋势。这样的低成本产品就有可能对消费者有害,并随后发展为产品伤害危机(PHC)。由于这类危害的信息每天都在扩散,消费者对产品的安全性感知就会恶化。在危机补救期间产品伤害危机造成的结果对品牌、企业以及行业都极为不利。消费者购买时也面临挑战。今天,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中信息已不再是稀缺资源。在产品伤害危机期间,人们既可以使用百度和谷歌来搜索网页还可以登录新浪微博,推特以及脸书等各种社交媒体,这些都为消费者提供方便途径去需求有关肇事企业的专业意见。不仅如此,个体可以利用评论、打分以及推荐等各种低心理及物理成本形式向多元的听众传播网络口碑(eWOM)来批评企业。以往的文献指出通过网络口碑形式的在线社会说服对消费者购买决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然而尚没有研究讨论网络口碑传播可以作为一种危机回应策略及其在农产品伤害危机下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基于填补该方面的研究空白的目的,本研究运用归因理论中的动机的前置归因,信息以及先前信念来讨论网络口碑信息在产品伤害危机背景下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本研究特此提出以下出于中国和斯里兰卡两种情境下的三个研究问题:(1)动机、能力水平以及消费者机会如何影响他人接受网络口碑及对事后危机企业产品购后感知风险的评估?(2)社交媒体中的信源可信度是如何影响消费者对购买危机企业产品购后感知风险的评估?(3)不同网络口碑传播渠道中的企业危机响应措施是否影响消费者对危机品牌的信任?运用问卷调查方法来送机问卷,并在每个国家随机定义三套消费者样本。依据前人的研究在问卷中采用了一个虚拟产品伤害危机事件情境及虚拟网络口碑信息和颇受好评的网络意见领袖网站来分别说明各个研究问题。虽然研究一和研究二的问卷设计是一样的,研究三采用3(基于网页的沟通:主动,被动以及无沟通)X2(沟通渠道:消费者发布VS品牌发布)组间设计。研究运用多元回归,结构方程模型以及协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假设检验。研究一结论解释了对网络口碑精细加工的动机、机会以及能力水平对网络口碑的接受即中国和斯里兰卡消费者对购买危机企业产品感知风险的评估有显著影响。研究二揭示了信息可信度、论据质量以及推荐一致性及推荐评分对社交媒体中中国消费者对网络口碑信息可信度的显著影响,然而对斯里兰卡消费者,仅仅论据质量及推荐评分有显著作用。研究三的结论揭示了品牌报告渠道中主动沟通策略和消费者报告渠道中的被动沟通策略对中国消费者危机后判断品牌可信度有效。然而,对于斯里兰卡消费者在企业采取被动策略时会忽略网络口碑渠道的差异。此外,品牌预决策处置对三个模型中所有关系均有调节作用。最后,阐述了研究的管理启示,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