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虽然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但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土地大量闲置、耕地急剧减少、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用地结构不合理等。如何正确处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展研究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旨在通过一种简洁直观、操作性强的方法定量研究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度,不仅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而且能使人们更加清楚的认识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资源状况三者之间相互关系,以寻求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促进可持续性发展。本文在分析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协调发展研究方面的进展,为论文提供了研究的起点和借鉴,依据基础理论,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系统理论、协调发展理论,从四个方面即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用地、土地开发整理、生态建设用地分析了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从生态因子、生态阈值、景观安全格局三个方面分析了生态环境对土地利用的限制作用。在分析和把握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两个方面,选择30项指标,构建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最后,以郑州市为例开展实证研究,对郑州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运用变异系数法和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分析评价了2001-2010年间郑州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演变,采用GM(1,1)灰色系统预测模型测算了郑州市2011-2015年间的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此外,以中原城市群7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城市间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郑州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类型由勉强协调发展类演进为初级协调发展类,总体而言向协调方向发展,但协调发展度并不高,同时郑州市在7个中原城市群城市中协调发展度位居第五。最后,本文从转变发展观念、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矿山生态环境建设、加大财政支持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郑州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