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滴眼液是治疗眼部疾病的首选,但由于眼部特殊的生理屏障,通常药物在眼部的生物利用度很低。因此研究一种可以改善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新型眼部给药系统是非常必要的。至今结果表明纳米技术将会给眼用药物带来很大的益处。本课题以壳聚糖与蒙脱石为载体,结合它们各自的特点,采用纳米技术制备载药蒙脱石壳聚糖纳米粒。对其体外释放性能、粒径、电位、形态、结构、离体兔眼角膜透过性、兔眼刺激性、细胞毒性、细胞渗透性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此纳米粒有望成为治疗眼部疾病的一种新型给药系统。以多聚磷酸钠为交联剂,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载药蒙脱石壳聚糖纳米粒。盐酸倍他洛尔为药物模型。此研究中,采用四因数三水平来设计正交实验,各因素分别为壳聚糖浓度、TPP浓度、壳聚糖/TPP质量比、药物浓度,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指标来优化处方。使用激光粒度仪分析纳米粒的粒径与电位,结果发现粒径范围在338.4nm~585.5nm之间,电位在24.62~36.42m V之间。最优处方的包封率、载药量、粒径、电位分别为36.13±0.16%、14.50±0.06%、460nm、29.18m V。纳米粒的形态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纳米粒为球形,表面略显粗糙。采用透析法研究其体外释放,发现最优处方药物的初始释放约60%并缓释10个小时,相比具有严重突释的盐酸倍他洛尔水溶液表现出缓释性能。纳米粒的释放曲线符合Ritger-Pappa释放动力学模型。采用热重分析(TGA)、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法(FT-IR)和X-射线衍射法(XRD)对纳米粒进行表征。热重分析发现纳米粒中药物的降解温度升高到450℃,纳米粒红外图谱中出现两个新的特征峰以及其X-衍射图谱中失去蒙脱石与壳聚糖的特征峰,表明载药蒙脱石成功的镶嵌于壳聚糖成纳米粒中。粘膜粘附实验发现壳聚糖正电位从29.18m V降到25.88m V,说明壳聚糖与粘膜发生静电作用。研究纳米粒的角膜透过及兔眼刺激性,角膜透过性实验表明优化处方的表观渗透系数在药物水溶液和商品药贝特舒的表观渗透系数之间。兔眼刺激性实验也表明优化处方没有明显刺激。以人永生化角膜上皮细胞为细胞模型,研究纳米粒的细胞毒性及体外角膜上皮细胞透过性。细胞毒实验结果表明在低剂量下最优处方纳米粒的细胞毒性明显小于于药物水溶液和贝特舒。其中,药物水溶液的细胞毒性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实验结果还表明最优处方纳米粒在低剂量时几乎没有细胞毒性,然而其剂量超过50μL时细胞存活率下降较明显。体外细胞角膜渗透性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处方的表观渗透系数在药物水溶液和商品药贝特舒的表观渗透系数之间。但其细胞渗透量大于体外兔眼离体角膜渗透量。研究结果表明,由壳聚糖与蒙脱石组成的新型眼部给药纳米粒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