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译介史论(1731-2018)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aweiai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杂剧悲剧代表作《赵氏孤儿》(以下简称《孤儿》)是中国最早“走出去”的戏曲(1731年马若瑟法译)。海外对此剧的译、改、演、评历史上从未中断,迄今已历287年,具有广为流传的影响力与恒久力,译介积淀深厚,已成为中外共享的戏剧文化与艺术资源。论中国古典戏曲之外译,必从《孤儿》之门而入。本文是对《孤儿》译介的专题通史研究。作者以“翻译”与“改写”为译介史脉络,以皮姆的翻译史研究思想与方法为理论框架,围绕“译介的历史生成”、“译介的历史形态”与“译介的历史运动”系统建构《孤儿》译介与传播史(1731-2018),着力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孤儿》在历史上是如何通过译介实现其海外“经典化”的?(2)《孤儿》译介的历史进程有怎样的演构与发展规律?(3)《孤儿》可为我国戏曲艺术对外传播提供怎样的经验或参照?本研究共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与第二章“文献综述”。其中“绪论”部分论述了选题缘由、课题背景与理论框架;“文献综述”部分则梳理了国内外《孤儿》译介研究的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本课题与之相呼应而形成的研究对策;第二部分“翻译史”为第三-六章。作者结合《孤儿》翻译史的源流关系与发展历程,将《孤儿》翻译史分为马若瑟译介、18世纪英文转译、19-20世纪从汉语的直接译入与当代汉学翻译四个部分加以论述。其中,马若瑟译介重点围绕的是《中华帝国全志》中的《孤儿》法译本(1735);18世纪转译部分涵盖了“瓦茨版”(1736)与“凯夫版”(1738)两个不同的《中华帝国全志》英文转译本,以及珀西据“凯夫版”而形成的英文转译;19-20世纪部分包括了儒莲的法译(1834;1869)与刘荣恩的英译(1972);当代汉学翻译部分则重点分析了奚如谷与伊维德(2015)的英译;第三部分为第七章《孤儿》戏剧改编,作者着重论述了早期的戏剧家哈切特与当代戏剧家、诗人芬顿对《孤儿》的改编。《孤儿》西传欧洲肇始于早期中西文学交流的特殊历史语境之中。在以基督教传布为背景,“四书五经”翻译构成的译介主流中,《孤儿》之所以会成为中国纯文学译介的“起点”与马若瑟兼耶稣会士与汉学研究学者的译者身份、法国文学系统对中国戏曲的吸纳姿态以及《孤儿》本身的悲剧美学特征与道德教化旨归之间均存在深层的联系;《孤儿》经由转译而传入英国是英国汉学开创的结果。一方面,翻译作品的大量涌现,尤其是英国读者得以阅读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为《孤儿》传播提供了一个接受语境,另一方面,经由转译而来的“瓦茨版”与“凯夫版”又与法译本之间存在一定的戏曲修辞与人物形象上的差异;珀西版的《孤儿》经“凯夫版”二次转译而来,其早期汉学家与英语文学家身份使得《孤儿》译本语言呈现出了汉学与英国戏剧文学的双重特色。儒莲的《孤儿》译介肇发于英法之间戏曲汉学竞争的态势。在法国汉学内部的师承关系基础上,儒译《孤儿》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法国戏曲研究的优良汉学传统。虽然由于中西交流时代的不同,儒莲译本并没有如18世纪“中国热”影响下,马若瑟译本那样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其对曲词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马若瑟“舍曲就词”的缺憾;作为第一个从汉语直接译入《孤儿》的英语译者,刘荣恩对曲词的处理方式符合中国戏曲“经典化”的现实需要,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孤儿》在英语世界中的传播;奚如谷与伊维德的译本则意味着《孤儿》正式进入到了当代西方汉学的视野之中,奚-伊对于中国戏曲的认知与研究方式同样影响着他们对《孤儿》的译介,其译文充分体现了西方汉学重视戏曲版本、文化语境与戏曲文化还原的译介价值取向。哈切特的《中国孤儿》是在吸纳中国知识基础上对中国戏曲的“忠实”改编,其跨文化戏剧手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其对元杂剧的叙事体特征的改写而实现的;芬顿对《孤儿》的改编是在莎士比亚戏剧为中心的西方戏剧场域中展开的,其对“献孤”主题的重构、对女性声音的强调、《诗经》元素的引入以及“复仇”主题的处理折射了中西在戏剧伦理与诗学方面不可通约的差异。通过上述7个《孤儿》翻译与2个改编案例的考察与分析,本文揭示了《孤儿》不同历史时期的的译介主体、译介途径、译介策略与译介效果等核心要素,充分阐释了其在跨文化书写中被承认、接受、流转与传承的历史过程,论证了其在中外戏剧文明交流与互鉴史中的核心价值。作者进一步提出,未来中国古典戏曲译介应:(1)探索中外合作的翻译方式;(2)创建戏曲翻译的“两个体系”;(3)确立“守正创新”的戏曲跨文化改编思路;(4)避免“东方仿效”与“单向改编”两种不良的现代转型倾向。
其他文献
<正>“分数乘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运算”范畴,数的运算的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分数乘法包括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在此之前,学生对整数乘法、小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已有整体认知,且系统认识了分数“量”与“率”的意义。在此之后,学生还将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与应用、百分数的认识与应用。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分数乘分数”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意义、
期刊
城市高速扩张的步伐使部分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出现了连接性不足、空间闭塞、功能单一等问题。为了提高现代居民生活环境的质量以及促进城市整体性发展,城市公园逐渐成为开放性公共空间。文章通过对城市公园边界及特性等相关概念的辨析,梳理城市公园边界类型、价值属性以及开放的现实意义,并从多角度对城市公园与城市公共空间对比分析,尝试讨论城市公园边界开放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耦合关系,试图提出合适的设计方法,望对未来城市公园
结合社会情境理论,以“社会情境—空间生产—空间特征”为研究范式,选取了政治、经济、文化3个关键性情境要素,以时间为线索,将广州城市公园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以恢复与建设为导向、以革命与生产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打造城市名片为导向和以生态友好为导向5个阶段。通过梳理发展历程的成因,从而得出:广州城市公园历史发展最重要的演变机制为社会秩序的空间化过程,即动态平衡的社会发展状态和不断博弈的社会关系共同作
起重机械的安全性关系到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当前,通过一批起重机械安全标准的发布与实施,对提高起重机械产品本质安全、促进安全使用,配合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安全技术标准呈局部、单点、散发状态;安全、环境以及适用于国际贸易的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没有实现同步;没有形成安全标准体系,导致前瞻性不足,缺乏引领性等。文中针对起重机
油气井生产过程中,井下流体通过化学、物理因素综合腐蚀生产管柱,在修井作业中,需要拔出生产管柱以及封隔器,由于油管腐蚀变形,如果解封封隔器的力过大,生产管柱存在断裂的风险,为避免更严重的井下事故发生,需要切割并回收腐蚀严重的油管。切割技术在修井作业过程中是一种常用技术,目前海上主要有电缆化学切割、电缆机械切割、水力机械切割三种技术处理生产管柱。文章通过对三种技术的分析和对比,针对合适的井况,合理的选
在施工现场,建筑起重机械是最主要材料和人力输送工具,也是重大危险源之一。近年来,许多以智慧工地为基础的工程起重机械安全技术也逐渐得到了推广应用。阐述智慧工地技术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了智慧工地技术现场的应用方式以及建筑起重机械安防监测系统中的一些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化工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在化工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化工类专业课程的特点,依托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学科竞赛、学生科研和毕业设计等多个维度尝试构建了立体化和系统性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反馈表明,多维度教学模式有助于转变任课教师对于化工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认知和方法,可明显改善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根据起重机后服务市场的需求,探索起重机安全评估的评价方法,针对国内各地起重机械安全评估的评价方法还没形成统一的执行标准,国家通用标准还在送审阶段的情况,提出一种通过运行安全评估与金属结构安全评估相结合的起重机安全评估技术,并以一台门座起重机安全评估实例来介绍这种评估技术的具体应用,达到综合评价起重机整体安全状况的效果。
<正>白蜡虫Ericerus pela(Chavannes)是我国一种重要的产蜡资源昆虫。原产于云贵高原,其后随着人工养殖使其分布区域逐渐扩大。在不生产白蜡的区域该虫对园林绿化造成严重为害。目前已知白蜡虫在我国的分布范围为东经85°08′~121°23′;北纬18°~42°。在朝阳市首次发现白蜡虫的
会议
《三国演义》的历史观颇为复杂,正统史观、道德史观、英雄史观、天命史观以及循环史观等兼而有之,并且彼此交织,相互为用。作者崇尚英雄,但他崇尚的主要是出身正统的、以宽仁忠义为本的英雄,也是能体现天心民意的英雄,因此《三国演义》呈现的是以儒家政治道德为核心的多元历史观。这种多元历史观虽然包含某些合理的成分,但无法对三国兴亡作出富有诠释力的理论说明。只有秉持唯物史观,结合小说的具体描写,才可能对蜀汉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