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各国对海洋的关注度上升,海洋经济迅速发展。1978年后,中国海洋经济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海洋经济在国家和地方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浙江省作为中国海洋资源大省,海洋经济相对发达,但省内各地间的海洋经济发展不均衡。这既和各地海洋经济的发展条件有关,又和各地海洋产业发展惯性等因素密切相关。要提升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就必须通过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以塑造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和区域新态势。为此,构建了“海洋产业发展条件评估—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趋势诊断—涉海企业集聚态势分析”研究主线,系统分析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的条件、构成与布局、企业集聚,揭示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产业的发展态势,甄别海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升级路径,以期为浙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本文首先遴选涵盖海洋自然资源、海洋科教资源、海洋产业竞争力、海洋环境承载力和保护力等4个方面的27项具体指标,采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条件,识别海洋产业发展的条件差异;其次,基于信用浙江网获取的两万多家浙江滨海地区涉海企业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缓冲区等分析法从中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产业的结构、空间特征、集聚趋势等,甄别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产业的发展问题。研究发现:(1)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条件各不相同,舟山市、宁波市的海洋产业发展条件相对较好,形成海洋产业发展条件高质量地区;台州市、温州市形成海洋产业发展条件中等质量地区,嘉兴市则形成海洋产业发展条件低质量地区。舟山市海洋产业发展条件优越性集中表现在海洋自然资源、海洋环境承载力与保护、海洋科教资源等方面;宁波市海洋产业发展条件在海洋科教资源、海洋环境承载力与保护力方面优势较为显著;而嘉兴市海洋产业发展条件在海洋自然资源、海洋环境承载力和保护力、海洋科教资源与海洋产业等方面均较弱。(2)企业视角浙江省海洋产业的行业构成与布局存在显著区域差异。(1)从企业数量规模来看,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制造、涉海设备制造、海洋产品零售、涉海服务行业的企业数量均在1000家以上;从就业者数量来看,海洋交通运输、涉海服务、海洋船舶制造、涉海设备制造、海洋旅游等类型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较多,均接近或高于3万人。(2)浙江滨海各市的涉海企业数量差异显著,杭州市、宁波市、舟山市的涉海企业总计17501家,占浙江滨海地区涉海企业总数的71.19%;滨海各市海洋产业的企业数量构成,总体以海洋交通运输、涉海服务、海洋船舶制造、海洋旅游为主,但是存在市际分异。第一梯队中,杭州市海洋交通运输、涉海服务、海洋产品零售、海洋旅游位居前四;宁波市海洋交通运输、涉海设备制造、海洋产品零售、涉海金融服务位居前四;舟山市海洋船舶制造、海洋产品零售、海洋交通运输、涉海设备制造位居前四。第二梯队中,台州市海洋产业企业数前三是海洋船舶制造、涉海设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温州市海洋产业企业数前三是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涉海服务企业;绍兴市海洋产业企业数前三是海洋交通运输、涉海服务、涉海设备制造。第三梯队的嘉兴市,海洋产业企业数前三是海洋交通运输、涉海服务、海洋产品零售。(3)浙江滨海地区涉海企业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分布态势,主要集中在杭州市区、舟山市区、宁波市区,且有较显著的趋向港口、岸线和工业园区的布局指向性。(1)涉海企业在工业园区、港口、海岸线附近的空间分布数量多于其他地区。缓冲区分析表明距离海岸线2.5km的范围内有涉海企业8127家,占浙江滨海地区涉海企业总数的34.51%,随后以2.5km等距集聚的涉海企业数量分别为2143家、2338家、570家,占浙江滨海地区涉海企业的比重分别为9.10%、5.67%、2.42%。可见,涉海企业主要分布在距离海岸线5km的范围内。(2)以浙江滨海地区的国家级和省级92工业园区为中心,以2.5km等距缓冲区分析中发现集聚在0-2.5km、2.5-5km、5-7.5km、7.5-10km的涉海企业数量分别为4431家、5356家、3847家、1957家,分别占浙江滨海地区涉海企业比重的18.82%、22.74%、16.34%、8.31%。即在离工业园区5km的范围涉海企业数量较多,此后随着距离的增加涉海企业数量开始减少。(3)以浙江滨海地区各市主体海港为中心,以2.5km等距缓冲区分析发现集聚在0-2.5km、2.5-5km、5-7.5km、7.5-10km的涉海企业数量分别为3183家、3806家、3986家、1951家,分别占浙江滨海地区涉海企业数的13.52%、16.16%、16.93%、8.28%,结果显示在距离港口7.5km的范围内涉海企业的数量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