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宝山、莽山位于南岭山脉中段南北两侧(东经112°43′19″~113°4′18″,北纬24°30′28″~25°3′12″),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具代表性的南亚热带森林类型区。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对两地区的陆生贝类进行过调查研究。为了解两地区内的不同地形、地貌,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生境内陆生贝类的种类组成、区系特点、生态分布与栖息环境之间的关系,为有效保护和持续利用莽山、八宝山陆生贝类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我们于2001年5月至2002年11月,6次前往两地区对陆生贝类进行调查,根据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海拔高度,在不同生境中共确定了34个采集点(莽山22个,八宝山12个)。对各个采集点的陆生贝类不但进行了定性调查,而且进行了定量调查(VES法),对调查采集到的陆生贝类物种进行编目,并采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A)、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的均匀度指数(Jsw)对陆生贝类多样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莽山自然保护区共有陆生贝类10科19属39种,其中7未订种,1新种;八宝山共有陆生贝类10科27属39种,其中2未订种,1新种。两地区陆生贝类除9个科、14个属、10个种相同外,种类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区系分析表明,莽山和八宝山的陆生贝类均以东洋界华中区和华南区的种类占绝对优势,但也有少数古北界的种类渗透;不同的是莽山以华中区的成分为主,八宝山以华南区的成分为主。从莽山到八宝山,陆生贝类体现出华中区成分明显在减少,华南区成分明显在增加的趋势,这表明南岭山脉南北两侧陆生贝类区系成分存在较大的差异。 两地区的植被变化对陆生贝类的物种和种群数量分布有一定影响。中海拔区(500~1,200m)的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陆生贝类物种最为丰富;次丰富的为莽山中海拔区(1,200~1,600m)的针阔混交林带和八宝山低海拔区(500m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带;低海拔区(500m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带陆生贝类的种群数量大,优势种明显;高海拔区(1,600一1,900m)未发现陆生贝类。 莽山自然保护区陆生贝类的个体数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八宝山陆生贝类的个体数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表现不出明显的变化规律。 石灰岩地区由于含有丰富的钙质,陆生贝类具有更丰富的种类和数量,这是由于贝类的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钙所致。 无论用物种数(S)、Margalef丰富度指数(碗创)、Shannon一wiener多样性指数(H夕),还是Pielou的均匀度指数(Js的等多样性指数.来测度两地区的陆生贝类的多样性,它们在总体上都反映出一个基本一致的趋势,即环境越复杂、种类组成越丰富、物种分布越均匀的地区,陆生贝类多样性指数就越高。两地区陆生贝类多样性指数H夕与多样性指数S、苗剑的变化相一致,且S、H夕、或峨的值以莽山的红旗桥和八宝山的五里坑为最高;陆生贝类均匀度指数(Js刃不受丰富度指数影响,但是均匀度指数影响多样性指数H,,一般来说Js,高,H,越高,但也有例外情况。陆生贝类均匀度指数以莽山的山坪口和八宝山的亲水谷为最高。 从两地区不同植被类型中陆生贝类多样性比较得出,海拔500一1200m的中山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中陆生贝类的四种多样性测度值为最高。尽管两地区陆类都是一。科39种,但用shannon一Wiener多样性指数(H,)地区陆生贝类多样性进行比较时,结果表明,八宝山的陆生贝类要比莽山自然保护区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