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四种柔性多羧酸类配体与不同的过渡金属离子在溶剂/热条件下成功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并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配位聚合物。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IR)、X-射线粉末衍射(PXRD)、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TGA)技术对它们进行了表征。通过系统探索化合物的合成条件,发现有机羧酸配体的配位模式、辅助配体的引入及反应体系的酸碱度等因素都会对化合物的最终结构造成影响。另外我们还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了离子交换、吸附、发光及分子识别性质的探究。1.使用二元羧酸2-羟甲基-4,6-二(2’-甲氧基-4’-(2”-1”-羧基)-乙烯基)-1,3,5-均三甲苯(H2L)为配体,在溶剂热条件下成功获得Na0.25[(CH3)2NH2]1.75[Cd(L)2]·2DMF·9H2O(1)。化合物1是一个由左手和右手螺旋链组成的二维(2D)多孔网络。化合物1框架上的Cd(Ⅱ)离子几乎可被Cu(Ⅱ)离子完全交换并保持原来框架的完整性和化合物的结晶性。此外,化合物1还展现了良好的可逆吸附单质碘的性质。2.选用柔性六元芳香羧酸配体1,2,3,4,5,6-六(3-羧基苯基氧亚甲基)苯)(H6L)和含氮辅助配体1,10-邻二氮菲(phen)、2,2’-联吡啶(2,2’-bpy)、4,4’-联吡啶(4,4’-bpy)和4’-(对甲基苯基)-2,2’:6’,2”-三联吡啶(ttp)与过渡金属在水热条件下得到了9个配合物:[Mn5(HL)2(H2O)2]-2C2H5OH-4H2O (2)、Mn3(L)(phen)2 (3)、 Mn3(L)(2,2’-bpy)2 (4)、Cd3(L)(2,2’-bpy)2 (5)、Cd3(L)(phen)2 (6)、 Co2Na(HL)(phen)2·0.5C2H5OH·H2O (7)、Co3(L)(4,4’-bpy) (8)、 Cu2(H2L)(4,4’-bpy)4·0.5H2O (9)和Cu2(H2L)(ttp)2·2C2H5OH·2H2O (10)。化合物2为2D层状结构。化合物3-6展现了类似的2D网络,它们的2D网络都进而被π-π弱相互作用扩展为3D超分子结构。化合物7具有3D双节点的4-连接(42638)2拓扑。化合物8展现了3D(4,6)-连接的(4462)(446108)拓扑。化合物9为三维4-连接66拓扑。化合物10为1D链状结构,分子间氢键进一步将1D链扩展为3D超分子结构。重点讨论了H6L配体的配位模式和含氮配体的结构对产物结构的影响。此外,还对这9个化合物在室温下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及化合物5和6的发光性质做了初步研究。3.以基于大环的柔性芳香四元羧酸配体5,5,7,12,12,14-六甲基-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基-1,8-N,N’-二亚甲基间苯二甲酸(H4L)与Cu(Ⅱ)通过使用不同的有机溶剂在溶剂热条件下合成了两种配合物Cu(H2L)·DMF·2H2O (11)和Cu(H2L)·3H2O (12)。化合物11展示了典型的Kagome格子。化合物12是具有四边形孔道的(44)-sql网络。这两个化合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气体吸附和可逆的吸附碘分子性质。4.利用基于大环的柔性芳香八元羧酸配体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N,N’,N”,N”’-四亚甲基间苯二甲酸(H8L)和大环中性配体5,5,7,12,12,14-六甲基-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teta)与过渡金属反应合成了10种配合物:[Cd3(H2L)(H2O)7]·6H2O (13)、[Mn3(H2L)(H2O)7]·7H2O (14)、[Zn3(H2L)(H2O)6]·6H2O (15) 、[Co3(H2L)(H20)6]·5.75H20 (16)、[Fe3(H2L)(H2O)8]·6.5H2O (17)、 [Co3(H2L)(teta)3]·5H2O (18)、[Ni4(L)(teta)4]·2.5H2O (19) [Ni3(H2L)(teta)(H2O)6]·6H2O (20)、[Cd4(L)(teta)4(H2O)2]·H2O (21)及[Cu2(H4L)(teta)2]·2H2O (22)。化合物13与14同构,都展示了3D(4,6)-连接的(64·72)(68·76·8)拓扑。化合物15-17具有3D四重互穿的(412·63)拓扑。化合物18为3D两重互穿的(412·63)网络。化合物19具有3D 6-连接的(412·63)拓扑。化合物20-21为2D层状结构,分子间氢键进而将相邻的层扩展为3D超分子结构。化合物22为带状结构,π-π堆积将之进一步扩展为2D超分子层。着重讨论了H8L配体的配位模式、大环中性配体及反应体系的pH对产物结构的影响。另外,对化合物13、15和21的发光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且研究了化合物13和15在不同溶剂中的发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