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世纪,波罗的海东岸的三个省即利夫兰、埃斯特兰和库尔兰,相继被俄国兼并,但一直以来由当地的德意志人实行自治统治。19世纪下半叶,波罗的海三省传统的自治权遭到俄国公众与政府的普遍质疑,沙皇俄国开始推行俄罗斯化,试图将波罗的海三省融入俄国的政治、法律和文化结构之中,以加强沙皇俄国对该地区的统治。本文主要研究19世纪下半叶俄国对波罗的海三省实施的俄罗斯化,包括行政、司法与文化三方面的具体措施,影响俄国政府对波罗的海三省推行俄罗斯化的主要因素,当地居民对俄罗斯化的抵制,以及对波罗的海三省俄罗斯化的评价。正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波罗的海三省俄罗斯化的缘起(1700-1854)。在波罗的海三省,波罗的海德意志人为统治阶层,拉脱维亚人与爱沙尼亚人则是任人宰割的被统治者。18世纪时,俄国通过与瑞典的北方大战以及第三次瓜分波兰-立陶宛联邦,正式确立了对波罗的海三省的统治。同时,俄国沙皇授予波罗的海三省在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自治权,这种自治权得到历任沙皇的肯定,直到亚历山大三世。在19世纪中期以前沙皇俄国对波罗的海三省进行的几次重要改革尝试,可视为19世纪下半叶波罗的海三省俄罗斯化的前奏。第二部分重点论述波罗的海三省的行政与司法俄罗斯化。推动沙皇俄国开始对波罗的海三省进行俄罗斯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一是1863年波兰民族起义的刺激;二是俄罗斯人与波罗的海德意志人之间就“波罗的海三省自治权”问题的激烈论战所起到的推波助澜作用;三是波罗的海三省民众向沙皇发起请求改革的请愿,这为俄国加强集权统治提供了良机。波罗的海三省行政管理的俄罗斯化主要包括农民管理、市政机构、警察机构等诸多方面。除此之外,沙皇俄国也按照1864年《司法条例》对波罗的海三省的司法制度进行了俄罗斯化改革。第三部分聚焦于论述俄国政府在波罗的海三省推行的文化俄罗斯化。波罗的海三省德意志化的威胁加剧、波别多诺斯采夫等主要官员的积极推动以及波罗的海三省频繁发生动乱引起俄国的特别关注,是影响亚历山大三世大力实施文化俄罗斯化的主要因素。就文化俄罗斯化而言,亚历山大三世主要在语言、教育和宗教三个领域集中推行了俄罗斯化政策。第四部分探讨波罗的海三省居民对俄罗斯化的抵制。波罗的海德意志人试图通过关闭学校、建立家庭教学圈、发展波罗的海德意志民族主义以及逃离波罗的海地区等措施来减轻俄罗斯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保护德意志文化。拉脱维亚人与爱沙尼亚人在面对强制推行的文化俄罗斯化时,反应略有不同。相较之下,拉脱维亚人普遍对民族未来拥有比爱沙尼亚人更强的自信,他们通过积极发展拉脱维亚民族文化,减轻文化俄罗斯化所造成的损害。而爱沙尼亚人则经历了从民族悲观到民族自信的发展过程。起初爱沙尼亚知识分子和大众纷纷对其民族文化丧失信心,20世纪初爱沙尼亚人重新燃起对民族未来的期望,于是开始采取行动以反抗文化俄罗斯化。第五部分主要对波罗的海三省的俄罗斯化进行评价。第一,俄罗斯化政策是失败的,未达到俄国政府的预期目标。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首先,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俄罗斯化政策相当温和,为波罗的海三省各民族文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其次,到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时期,波罗的海三省的发展程度已相当高,不会轻易被俄罗斯文化所同化;再者,俄国官僚机构庞大,办事效率低,致使各项俄罗斯化改革法案出台较为缓慢;此外,俄国在波罗的海三省推行的俄罗斯化政策既不系统也不彻底,影响了实施成效.第二,波罗的海三省的俄罗斯化产生了一些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它改变了波罗的海三省的社会结构,削弱了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在波罗的海三省的特殊权利与统治地位,提高了拉脱维亚人和爱沙尼亚人的地位。另一方面,俄罗斯化进一步激化了沙皇俄国的社会矛盾,使波罗的海三省日渐发展成为抵制沙皇专制统治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