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肌筋膜炎即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肌纤维织炎。多为肌筋膜及肌肉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临床以局部肌肉组织疼痛、酸痛、肌肉僵硬、板滞重着感,常常发作反复。肌筋膜炎发生在颈肩部的筋膜和肌肉组织时称为颈肩部肌筋膜炎。本病常发生在老年人,目前明显呈现年轻化趋势。目前针对颈肩肌筋膜炎的中医治疗有中药疗法,或手法按摩,或针灸、拔罐、膏贴以及小针刀疗法等,其中以针灸治疗运用较多。西医治疗主要为康复、药物和综合治疗。穴位埋线作为针灸治疗的方法之一,有腧穴针刺效应和埋线渗血的刺血效应,以及羊肠线对腧穴的持续刺激效应,通过经络调节作用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符合《内经》"深纳而久留,以治顽疾"的思路。穴位埋线疗法可对穴位有长久的生理生物化学刺激,与一般毫针相比,具有治疗次数少、刺激时间长、疗效持久、疾病愈后巩固等优点。目前针对穴位埋线治疗本病的相关论文尚少,针刺与穴位埋线这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是否存在差异。鉴于此问题,笔者希望通过严格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解答上述疑问,为今后临床治疗颈肩肌筋膜炎提供更优方法与思路。方法:本试验的操作研究在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患者及招募的自愿者中实施,病例来源于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颈肩肌筋膜炎患者,共收集病例6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穴位埋线方法,对照组予电针疗法。穴位埋线组一周1次,电针组隔日1次,共治疗2周。记录治疗1周、2周后患者的VAS值、症状及体征积分,并对总体疗效进行评定。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性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2.治疗前两组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和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间具有可比性。临床治疗后,两组在改善患者疼痛以及症状及体征积分方面和治疗前对比,经统计学t检验分析,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以及治疗第1周和第2周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穴位埋线在改善疼痛方面的临床疗效优于针刺,两组方法治疗第1周疗效均优于第2周。4.治疗后,对两组症状体征总评分进行评定。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症状体征总评分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本试验结果说明:治疗组在改善颈肩肌筋膜炎的症状体征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5.治疗后,两组总体疗效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穴位埋线治疗颈肩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优于电针组。结论:本研究从科学、客观、严谨的临床数据中评定穴位埋线和电针治疗颈肩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可信度高。结果表明穴位埋线与电针疗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炎均有临床疗效,但前者疗效优于后者,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