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宜兴紫砂陶瓷兴于明而盛于清,依赖其独一无二的丰富的紫砂陶土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蕴,造就了一批造诣非凡的制壶名师,并留下诸多精美的传世作品,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成为我国传统手工艺的优秀代表。明天启年间周高起著《阳羡茗壶系》,开我国紫砂研究的先河;上世纪70年代在宜兴羊角山古紫砂窑址的发掘,成为我国紫砂考古的开端。半个多世纪来,关注和研究宜兴紫砂的学者日渐增多,紫砂的历史、工艺、文化艺术内涵、活态传承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但运用考古及馆藏传世品等实物资料来研究明清时期宜兴紫砂尚很少见。本文第一章介绍了宜兴紫砂古窑址、全国出土的明清时期宜兴紫砂光器类壶等考古发现,以及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杭州华夏紫砂博物馆等全国各地区博物馆馆藏明清宜兴紫砂光器类壶情况;第二章对明清时期宜兴紫砂光器类壶的造型进行了类型学研究,将壶体造型分为圆器、方器和其他器形三大类,圆器又分为球形壶、半球形壶、扁圆壶、柱形圆壶、梯形圆壶,方器分为四方壶和六方壶,其他器形中包括僧帽壶、瓦当壶和笠式壶等,同时还分析了壶钮、壶盖、壶流、壶把和壶底等各造型要素的特征;第三章介绍了明清宜兴紫砂光器类壶的装饰技法,主要有胎泥装饰、刻划装饰、模印贴花装饰、雕漆装饰、描金装饰、珐琅彩装饰、彩釉装饰、包锡装饰等,同时也对紫砂的线条装饰、铭文款识以及绘画的装饰题材进行了分析;第四章着重分期研究,将明代的紫砂光器类壶分为:萌芽期(明正德以前)、发展期(明正德至隆庆晚期)、成熟期(明万历至明末)三个阶段,将清代的紫砂光器类壶分为:繁荣期(清康熙至乾隆晚期)、转型期(清嘉庆至光绪年间)、衰落期(清末)三个阶段。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以相关考古资料和典型传世品资料为研究对象,用类型学的方法对紫砂光器类壶的壶体和其他造型要素进行了研究,并分别对装饰技法和题材进行了归纳与分析,从而厘清紫砂光器类壶的时代特征与发展脉络。二、以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谢瑞华女士为代表的学者,将宜兴紫砂的发展历史分为:萌芽期(明万历以前)、初创期(明万历至明代末年)、发展期(清康熙至清乾隆晚期)、繁荣期(清嘉庆至清光绪)、拓展期(清末)等几个阶段,而本文通过对考古资料和典型传世品资料的研究,完善了前人对明清紫砂光器类壶的分期,并对每一阶段的造型和装饰特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