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新疆等四省部分地区的一种以情歌为主的民歌,是多个民族用汉语演唱的一种口头文学艺术形式。“花儿”涉及到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历史学、民间文学、民间音乐等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也是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项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其中,作为两大系列之一的“河湟花儿”尤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根据“河湟花儿”曲调创编的舞蹈《花儿与少年》曾风靡全国。“河湟花儿”流行地域广,文学样式也较为特殊。其格律的音韵之美,口语化、通俗化的语言特征,牡丹意象的文化隐喻,情歌的“花儿”的精美呈现,“花儿会”上的狂欢与自由等都彰显了“河湟花儿”独特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个性。在撰写过程中,本文运用文化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以及美学理论来解读其审美价值与文化内蕴,具体操作方法主要是用田野调查与书面文献研究。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介绍研究意义、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是简述“河湟花儿”的概貌。第三部分,“河湟花儿”语言艺术。本章主要分析“河湟花儿”歌词格律的音韵之美和语言的通俗化、口语化的审美特征。第四部分,对牡丹审美意象的解读。第五部分,其一是总结“河湟花儿”的两种基本审美取向以及原因;其二是对情歌“花儿”审美解读;其三是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阐释“河湟花儿会”美学意义。第六部分,结语及附录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