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旨在评价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两种功能磁共振成像对鉴别4cm以下肾脏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比较两种成像方式各自的诊断效能以及两者联合应用的诊断效能,并探讨DWI诊断效能最佳时的相应b值。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招募2015.5-2016.3期间于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就诊、直径<4cm的肾脏占位性病变50例(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3±13),均行手术并得到病理证实,术前所有患者均行MR常规、DCE-MRI及多b值的DWI扫描。自身对侧正常肾实质作对照。2.研究方法:采用德国Siemens Magnetom Skyra 3.0T超导MR扫描仪,18通道体部线圈。所有患者均依次行常规MR扫描:T1WI采用VIBE序列、T2WI采用Blade序列、冠状位采用T2WI HASTE序列和改良后的DWI序列扫描(压脂SS-EPI),b值取200s/mm2、400s/mm2、600s/mm2、800s/mm2和1000s/mm2,弥散梯度方向分别选取ALL模式。动态增强扫描采用VIBE序列检查。详细分析所有病灶的常规影像资料。所有图像均在syngo工作站处理,测量并记录病灶ADC值,在Tissue 4D软件中处理动态增强扫描,生成Concentrate Curve并测量病灶及正常肾区Ktrans、Ve以及Kep值。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病灶的ADC值和Ktrans、Ve以及Kep等参数的差异,进行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分析并绘制ROC曲线,计算相应AUC,进行分析,计算出两种fMRI诊断,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0例患者(男30例,女20例)共50个病灶(均为单发),其中良性肿瘤11例(嗜酸细胞腺瘤3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8例),恶性肿瘤39例(透明细胞癌3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4例,嫌色细胞癌3例,肾盂透明细胞癌1例,肾盂癌1例)。平均直径约3.067±0.79cm。b值为600s/mm2、800s/mm2、1000s/mm2时,肾细胞癌的平均ADC值低于良性肿瘤的平均ADC值(P<0.05);AUC最大约0.748,ADC值诊断恶性的阈值为1.43x10-3mm2/s,敏感性为90.9%、特异性为64.1%;肾细胞癌的平均Ktrans、Ve、Kep值(0.55±0.04ms、0.44±0.04、0.98±0.06ms)高于良性肿瘤的平均Ktrans、Ve、Kep值(0.36±0.07/min、0.27±0.05、0.76±0.06/min)。Ktrans、Ve、Kep鉴别良、恶性肿瘤的AUC分别约0.714、0.604、0.679,阈值分别为0.32/min、0.23、0.38/min,b值为800s/mm2时敏感性分别约79.5%、74.4%、66.7%,特异性分别约63.6%、54.5%、81.8%。结论:DWI及DCE-MRI均可用于鉴别肾脏4cm以下良恶性病变,b值为800s/mm2时,ADC值诊断效能最大;DCE-MRI中,Ktrans和Kep均有一定诊断效能,前者的诊断效能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