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空气污染对全球的过早死亡和疾病负担有重要影响,是全球疾病负担的第五大归因危险因素。中国是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空气污染尤其是细颗粒物(PM2.5)引起了全国人民持续而广泛的关注。PM2.5是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公认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和心动过速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预测因子。因此有学者提出假说:PM2.5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可以部分地通过其长期逐渐增加的血压和心率进行介导。关于环境PM2.5长期暴露与高血压和心动过速之间关系的流行病学证据有限且不一致。本文旨在通过大型全国流行病学数据评估20-49岁人群长期(3年平均值)环境PM2.5暴露与血压和静息心率的关系,同时分析了效应修饰作用。此外,我们估算了归因于PM2.5长期暴露的高血压和心动过速的超额风险。方法PM2.5对血压影响的横断面研究纳入了 2010-2015年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NFPHEP)的39348119名生育年龄(20-49岁)参与者。PM2.5与静息心率关系的研究纳入了 2015年NFPHEP项目的10427948名20-49岁受试者。基于卫星遥感数据采用地理-统计组合模型估算了环境年平均PM2.5浓度。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 mm Hg或舒张压≥90 mm Hg,或自报高血压。心动过速定义为静息心率>80次/分钟(bpm)。采用调整了潜在混杂因素的多水平Logistics回归模型评估PM2.5-高血压、PM2.5-心动过速的关联。采用调整了潜在混杂因素的线性混合模型评估PM2.5对血压和静息心率的影响。采用自然立方样条来拟合暴露反应关系。采用分层分析评价性别、年龄、超重、吸烟、饮酒、糖尿病、城市农村、民族和地区的效应修饰,并通过基于点估计和标准误的两样本检验对层间的PM2.5健康效应进行比较。依据PM2.5-高血压、PM2.5-心动过速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估算可归因病例数和可归因百分数。结果1.环境PM2.5对血压影响和归因高血压风险的研究:该研究的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28岁,其中高血压患者占4.1%。长期环境PM2.5暴露与高血压之间的浓度-反应关系是非线性的,阈值参照浓度为47.9 μg/m3。环境3年平均PM2.5浓度高于参照值后每增加10μg/m3患高血压OR值为1.010[95%置信区间(CI):1.007-1.012]。高于参照值浓度后PM2.5每增加10μg/m3收缩压升高0.569(95%CI:0.564-0.573)mm Hg,舒张压升高 0.384(95%CI:0.381-0.388)mm Hg。PM2.5第 95 百分位数浓度与参照值比较的OR值在男性、未超重、吸烟、年龄20-34岁、糖尿病、城镇户口、少数民族、以及居住在中国中部、南部、西南部、西北部或东北部的人群中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国20-49岁人群中2.3%(95%CI:2.2%-2.4%)的高血压风险可归因于PM25长期暴露。2.环境PM2.5对心率影响和归因心动过速风险的研究:该研究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28岁,其中16.3%的受试者患有心动过速。PM2.5暴露与心率之间的暴露-反应关系大致呈线性。环境3年平均PM2.5暴露浓度每增加10 μg/m3患心动过速的OR值为1.018(95%CI:1.017-1.020)。环境3年平均PM2.5暴露水平增加10 μg/m3其静息心率升高0.076(95%CI:0.073-0.079)bpm。在女性、年龄35-49岁、未超重、少数民族、不吸烟、不饮酒的人群中,PM2.5暴露与心动过速之间的关联显着增强(P<0.05)。中国20-49岁人群心动过速病例的4.0%(95%CI:3.8%4.3%)可归因于PM2.5长期暴露。结论本研究是评估PM2.5对血压和心率长期影响样本量最大的流行病学研究。PM2.5长期暴露与血压、静息心率升高相关。暴露于环境PM2 5可能会增加人群高血压和心动过速的患病风险。减少PM2.5污染可以降低中国20-49岁人群的高血压和心动过速的超额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