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中铅的浓度对胭脂鱼的生理生态学影响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txz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为实验对象,以人工配制软水(25mg CaCO3/L)为实验水体,在27.5℃条件下研究水体中铅(Pb)对胭脂鱼的毒性效应。首先通过预备实验设定急性暴露实验的水体含Pb浓度为0、0.1、0.2、0.3、0.4、0.5mg/L,测定了水体Pb对胭脂鱼的96h半致死浓度(96h LC50)。然后参考急性实验测定的96h LCso,设定慢性暴露实验水体的Pb浓度为0、10和50μg/L。通过8周的生长实验观测水体中不同浓度Pb对胭脂鱼生长状况、代谢能力、抗氧化胁迫能力和能量存储的影响,探讨了Pb在胭脂鱼体内的累积与分布的规律。本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急性实验中,随着Pb浓度的升高胭脂鱼的死亡率明显升高。运用直线内插法,求得水体Pb对胭脂鱼的96h LC50和安全浓度(SC)分别为0.264和0.0264mg/L。2.在8周的慢性实验中,各组胭脂鱼均没有出现死亡情况。实验鱼的肝脏、鳃和肾脏中GST活性和T-AOC水平均表现为随暴露浓度升高而升高的趋势。肝脏、鳃和肾脏中MDA含量均随暴露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且在50μg Pb/L处理组3种组织中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肝胰脏中糖原含量均随暴露浓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且在10μg Pb/L处理组已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肌糖原的变化不明显。3.胭脂鱼的静止代谢率随暴露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10和50μg Pb/L处理组中静止代谢率分别为138.29±4.52和150.21±2.11mgO2/h/kg,两者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胰脏线粒体状态3呼吸率也随暴露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50μg Pb/L处理组肝胰脏线粒体状态3呼吸率为27.00±3.94nmol O2/min/mg protein,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胭脂鱼的特定体重生长率随Pb暴露浓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且50μg Pb/L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5.胭脂鱼肌肉和空壳中Pb含量随暴露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且在50μg Pb/L处理组这两种组织中Pb累积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相同浓度Pb实验组中,胭脂鱼空壳Pb累积含量均高于肌肉,且在50μg Pb/L处理组二者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性(p<0.05)。通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1.与文献报道的多数鱼类相比,水体Pb对胭脂鱼的96h LC50处于较低水平,表明胭脂鱼对Pb毒性的耐受能力较低。2.在水体Pb的长期暴露下,胭脂鱼肝胰脏、鳃和肾脏中GST活性和T-AOC水平均随Pb暴露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肝胰脏中糖原含量则均随Pb暴露浓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受毒鱼体的代谢率的相应升高,可满足解毒和抗氧化等额外能量的支出。同时,实验鱼的摄食率降低。上述效应的综合作用导致鱼体能量分配模式发生改变,那么用于生长的能量比例减少,实验鱼的生长因此受到抑制。
其他文献
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在宏观上受苏联的历史性音乐思想发展影响。音乐先哲的教育经验,列宁的教育观都曾深深影响了卡巴列夫疑似音乐教育思想的构成;而在微观上
<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私营经济在逐步市场化的经济土壤中萌生、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经济特有的经济性质,引发了人们
副语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语言交流方式,在人类语言交际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副语言行为贯穿于言语交际的始终并且对话语意义也有着不容忽视的特殊的交际功能作用。
本文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探究儒家文化,把儒家文化中具有普适性的部分理论加以扬弃,在连续中华民族文脉的思路下,将这些"具有普适性的部分理论"与现代构建和谐社会理论进行整合,
目的: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植入后发生皮下淤血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62例植入VPA的患者进行分析,讨论术后皮下淤血的相关因素及处理方法。结果:5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皮
<正>一、天水市农业资源优势与特色农业发展概况天水是甘肃省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地区。近年来,天水农业紧跟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围绕林果、畜牧、蔬菜3大产业,形
受市场经济及网络文化的影响,校园文化存在着内涵不足、文化氛围逐渐淡化等问题,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能提升校园文化的整体内涵。结合传统文化进行校园文
高职院校作为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场所,面对社会不断增长的人才需要,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必然选择。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依据,将中华优秀传统
土壤及地下水中的溶质运移行为,一般可由对流弥散-反应扩散方程(组)模型来描述.而对于具有复杂物理/化学过程的非线性运移现象,模型中表示运移特征及物理/化学作用的参数大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