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水文是对文学题材和体裁的一种划分,与山水诗、山水词、山水散曲等并列,同为山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为止,以山水诗研究成果最丰。山水文的研究也有较多成绩,宏观(整个中国山水赋、中国山水游记等)、微观(具体的某个山水文作家)的都有。苏轼的山水文在他全部文章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但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他的山水文成就很高,对后世山水文作家也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力。进一步挖掘他山水文的价值,就显得尤为必要和有意义。 本篇论文首章开头以时间为序,较为详尽地勾勒宋代之前山水文的发端、起兴及渐入顶峰的历史脉络,将之大致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四个阶段。先秦时期以“比德说”为代表,更多的是一种山水意识,还未创作出严格意义上的山水文;两汉较前期有所发展,山水文已趋成型,风格质朴厚重,带有萌芽期的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时局动荡,士大夫们普遍对现实采取一种放任的态度,寄情于山水,山水描写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但是对山水的描写或是作为叙事的点缀或是作为地记的映衬,未能形成一种独立的文体;隋唐时期则随着散文的振兴,写作更为自由活泼,写作技巧更为娴熟,同时开始将山水文开辟为一方新的天地,山水文第一次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文学舞台,并在中唐柳宗元手中发展至前所未有的高峰。 首章第一节参考孔凡礼先生的《苏轼年谱》,简明扼要地梳理苏轼的仕宦行旅。他一生跌宕起伏,颠沛于西南、中原、东南、岭南、海南,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这种别于常人的经历恰好为爱好游山玩水的他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条件,使得祖国众多的名山大川涌现在他的生花妙笔下。接着第二节对他的山水文作了粗略统计,他共创作山水文四十余篇,可分为三个时期:黄州前、黄州后和儋州时期,每一时期数量相若,但风格有一定差异,成就亦不尽相同。 第二章重点是对苏轼山水文中斑驳的思想按照儒释道进行分论,不过因为三家长期的斗争融合,相互吸收了对方的有益成分,彼此间并未有太显豁纯粹的区别,故虽以三家之说命名本章三节,却不可割裂视之。苏轼博大精深的思想在他的山水文中展露无遗,早期作品在描绘山水之中多体现儒家爱民治世精神,中期以后释道思想渐成主流,释道本性与自然的亲近为他的山水文更添神采,然而儒家的影响伴随苏轼始终,三家在他身上奇妙地融为了一体。 第三章着重从艺术角度分析苏轼山水文的特色,苏轼本人天姿异秉,深合王维“天机清妙”之论,作文重灵性,而不全以技巧辞藻胜。情致又高雅脱俗,兼擅多种艺术,对他山水文创作方面资益良多。天机清妙与情致之美两相结合,共同营造出了他山水文中的意境之美。最后一节则从苏轼山水文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方面作了一次概略性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