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流行性白血病(Enzootic Bovine Leukosis,EBL)是由牛白血病病毒(Bovine LeukemiaVirus,BLV)所引起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肿瘤性疾病。目前,本病几乎遍及全世界各养牛国家,我国在某些牛群中血清阳性率已达30%—50%,对我国养牛业发展已构成一定威胁。至今,还没有控制或治疗该病的疫苗和方法。EBL肿瘤发生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BLV,对宿主基因表达在EBL肿瘤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在诊治方面的应用研究知之甚少。本研究检查并剖检了14例临床与实验室诊断为EBL的病牛,观察分析了肿瘤发生的情况和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原位末端标记TUNEL技术和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检测法等技术,从EBL肿瘤细胞凋亡特性入手,围绕4种凋亡因子和几种免疫相关因子与EBL肿瘤发生的关系及其在诊治方面的应用进行了首次有价值的探索,其目的在于为防治EBL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将为人类T细胞白血病(Ⅰ.Ⅱ)研究和食品安全提供有重要价值的参考资料。结果如下: 14例EBL病牛全身淋巴结(特别是颈浅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和多数器官(心脏、胃和肾脏等)均见有肿瘤病变,显微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多通过淋巴管和血管向组织和器官中播散。建议动检部门应加强对EBL病牛的检疫,对于全身淋巴结和内脏器官有肿瘤病变者,不论肥瘦与否,均应化制作工业用,不能食用。 EBL的发生与突变的P53蛋白过表达有重要关系,携带P53突变株的B淋巴细胞可能是形成肿瘤的靶细胞。Bax和Caspase-3在分化程度较高的瘤细胞中高表达,并与肿瘤细胞凋亡程度呈正相关关系(P<0.01),而Bcl—2的阳性细胞表达强度则随肿瘤细胞恶性程度增加而增加,与肿瘤细胞凋亡程度呈负相关关系(P<0.01)。这一发现为研究EBL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为EBL的临床诊断和基因治疗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表明14例EBL具有B系特征,肿瘤细胞主要来源于Bla细胞。CD19、CD20、CD45RA和CD45RB是诊断B系EBL较为可靠的表面标记。EBL病牛T淋巴细胞亚群明显异常,由于CD4~+和CD8~+细胞平衡失调,降低了机体抗肿瘤的能力而诱发EBL的发生。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牛群的免疫抵抗力,在预防本病的发生上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发现EBL时肿瘤细胞本身存在自发性分泌TNF-a、VEGF和CT的能力。其阳性细胞表达强度显著高于相应瘤旁组织,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78.6%)高于TNF-a的阳性表达率(42.9%)。由于VEGF的高表达,促进了肿瘤组织中新血管的生成和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导致淋巴结外多数脏器受到不同程度地肿瘤细胞的侵袭。这一结果表明肿瘤组织中VEGF和CT水平可作为诊断EBL指标之一。VEGF还可作为监测复发及化疗疗效判定的有价值指标,抗血管生成在临床抗EBL治疗中应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