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量的文献研究了银行业的效率。其中很多研究是为了确定银行业是否存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研究结果表明在银行业不同商业银行之间经营绩效存在巨大差别,由x效率导致的效率差异大于由规模和范围导致的效率差异。 关于银行效率的研究,国内有关文献大都偏好使用一些常规的单要素指标,如资产收益率、收入利润率、存款费用率等,这些指标虽然能够大致地反映银行经营绩效,但对银行效率研究而言,其所提供的信息相当有限,难以全面而准确地反映银行效率的改进及其相关因素的贡献程度。X效率更侧重对固定形态投入的不恰当应用的度量。而不是度量资金运用方面的效率。对银行业的x效率的度量可以为我国银行业运作效率的提高提供参考。因为面对即将完全开放的我国金融市场,将会有更多新的竞争者进入我国市场,面对当今技术的发展和更广阔的市场发展,银行业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当务之急是建立更有竞争力和效率的金融系统。银行业在任何国家都是金融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果要发展银行业,那么对银行业的成本收益效率的研究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对一个银行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来说,知道影响银行效率的因素具体是哪些,以及银行效率是否可以提高和如何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效率更好的银行可以提供更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承受风险的能力,相应的增强其竞争能力。因此,对于银行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来说,确定银行的效率水平和低效率的原因,尽可能最大限度的利用银行现有的所有资源优势是十分必要的。商业银行的效率更强调银行的运作结构、治理结构、资产负债结构、信息结构,更强调银行作为产业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开拓能力、创新能力、市场服务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弱化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费用的能力。提高银行业的效率是防范金融风险、推动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WP=46>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与民营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比较分析,探索提高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途径和采取的措施,是当务之急。本文运用运筹学家 A. charnes和 W. W. Cooper等人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法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来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实证分析。数据包络分析,是运筹学、管理科学和数理经济学交叉研究的一个全新的领域,它克服了错用生产函数的风险及平均性的缺陷,它的出现给研究多输入多输出条件下的生产函数开辟了新的途径。然后本文又通过回归模型,分析了生产要素和投入要素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影响。本文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介绍了X-效率理论及其在商业银行中的运用;第三章介绍了商业银行的基本理论及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第四章介绍了数据包罗分析方法及实证分析;第五章为总结。本文得出的结论为:虽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发展,经营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综合效率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但是经营效率的提高主要归功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和竞争压力的影响。而银行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并不明显。随着国外银行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渗透,国内商业银行将迎来全面竞争时代。在大力改革经营体制的同时,国内银行必须在技术、人才、服务、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迎头赶上,逐步缩小与国际银行业的差距,在竞争中壮大规模、扩展势力。在战略上重视外资银行,并积极了解、学习其先进经验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也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要从根本上转换经营机制,逐渐提高管理水平,积极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结构。真正提高我国的商业银行的自身运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