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锡剧是太湖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太平天国时期发端以来,锡剧经过了常州、无锡一带的“东乡小调”,曲艺“滩簧”等各个阶段,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兼唱腔,说白及舞台表演艺术为一体的多形式、高表现力剧种。它曲调轻婉,富有与江南水乡一脉而成的民间音乐特色。表演的剧目通常以反映农村质朴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为主,以反抗封建婚姻和旧礼教者居多,也有部分直接表现对地主阶级的嘲讽,情感多朴实、真挚,生活气息浓厚,语言生动风趣。通常以在音乐和表演上都作了重大改进的传统曲目《双推磨》《珍珠塔》《秋香送茶》以及现代剧《红色的种子》《红花曲》等为代表广为传唱。作为太湖的特色剧种之一,锡剧主要流行于江苏南部和上海市。在上个世纪锡剧发展最为辉煌鼎盛的时期,其影响力还不断壮大延伸到过江苏北部,安徽,山东等以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为主的地区。如此广域的分布,在广泛传播了吴韵文化的同时,也给锡剧本身的语音系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锡剧有着丰厚的艺术底蕴,要在新时期更好的传承与发展,首先就必须获得观众的认可,引起共鸣,而含混的咬字和随意的声调很容易使观众摸不着头脑,由于不理解,听不明白看不懂而疏远锡剧。因此,在传唱表演过程中形成、使用一个较为统一、规范的语音系统是极为重要的。锡剧定名为“锡”,它深深植根于江南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之中。它的语音语调与无锡方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年来,锡剧不断追求着“曲高和众继传统,随流不俗创新腔”的发展目标,但是,方言音韵学一直被视为玄学,其研究触及到地方戏曲也才是近十年。锡剧由于它特有的流播和传唱的特点,其音韵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锡剧最基本的、内部的语音面貌至今也没有人全面地将其展现出来。基础性工作的缺失,对于锡剧的传播发展颇有影响。介于此,本课题以锡剧的舞台语音为研究对象,在锡剧历史形成脉络,传承与创新现状的背景下,从锡剧音系、韵辙两个方面着手,旨在在调查的基础上,归纳、整理,描写出锡剧舞台语音声韵调和唱词韵辙的大致面貌,探讨锡剧舞台语音主要所受影响及大体风貌,并从声韵调配合关系及同音字表几个方面直观的将其表现出来,完成锡剧舞台语音的基础性展示呈现工作。同时探究锡剧的韵辙情况及其艺术分析,并通过寻找与无锡方言之间的差异,提炼出锡剧舞台语音的一些特点,从而形成一个较为统一规范的语音系统参考,为锡剧的传承发展做出一点小小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