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肛腺切除并瘘管剔除缝合术治疗低位肛瘘的术后并发症控制及临床疗效评价。 方法:选取西安市中医院肛肠二病区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住院手术的低位肛瘘患者,根据病例纳入、排除标准,最后收集到的低位肛瘘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肛腺切除并瘘管剔除缝合术;对照组采用瘘管切除术。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主要术后并发症、肛门功能、愈合时间、愈合后瘢痕面积及复发情况进行观察并统计分析。术后并发症指标为术后疼痛及渗血量。疼痛程度评估采用VAS评分标尺,记录患者术后1天、3天、9天VAS疼痛评分,并于术后2周对创面渗血进行评分。肛门括约肌功能评定采用美国Wexner肛门失禁评分表,对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肛门自控能力进行评分。观察并统计分析创面愈合时间、愈合后瘢痕面积,按照疗效判定标准统计有效率,并对患者术后半年进行随访,统计复发率。 结果:(1)临床疗效评价:观察组与对照组治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并发症评价:①术后疼痛: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和第3天,对照组疼痛较轻,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9天,治疗组疼痛较轻,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术后出血:P<0.05。有统计学差异。(3)肛门括约肌功能: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创面愈合时间分析:P<0.01,统计学差异极为显著。(5)创面愈合后瘢痕面积:P<0.01,统计学差异极为显著。(6)复发情况: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无复发,差异无统计学差异。(7)特殊事件:观察组患者2例于拆线后排便时发生创面部分程度裂开,3例缝合口皮缘发红,给予拆除缝线清创引流,继续换药处理后,较组内平均愈合时间延长,延期愈合。对照组患者3例术后14天左右发生假性愈合,探查并清创后,延期愈合。 结论:本课题通过对比研究肛腺切除并瘘管剔除缝合术和瘘管切除术分别在治疗低位肛瘘的术后并发症控制、临床疗效、肛门括约肌功能评价、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后瘢痕面积以及复发率,经统计学检验分析得出结论: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治愈率及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在减轻术后疼痛及创面出血、保护肛门括约肌功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术后瘢痕面积,维持肛门解剖学形态方面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肛腺切除并瘘管剔除缝合术治疗低位肛瘘,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