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与鼻息肉手术效果相关性的探讨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than_Y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鼻息肉是耳鼻咽喉一头颈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未阐明。上世纪30年代,鼻息肉被认为是变态反应的表现,近年来人们发现其病理特点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相似,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组织中大量聚集。由此嗜酸性粒细胞与鼻息肉的关系引起人们的注意。自从2003年Ferguson和Steinke提出相关观点以后,嗜酸性粒细胞成为人们研究鼻息肉的热点。鼻内窥镜手术是现代耳鼻咽喉科学在鼻息肉诊治中的一个里程碑。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FESS)术腔粘膜完全上皮化大约需要3-6个月的时间,其中有部分患者不能完成上皮化,术后鼻息肉复发。随着鼻内窥镜手术的逐渐普及,FESS术腔粘膜转归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研究目的: 通过前瞻性研究,分析我院一组临床病例资料,探讨嗜酸性粒细胞与鼻息肉手术效果的关系,为临床鼻息肉手术预后的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2006年5月至2006年9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口冈喉-头颈外科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的鼻息肉(包括Ⅱ型、Ⅲ型)患者共62例。其中男44例,女18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36岁。 2.分型分期和手术效果评估:对62例鼻息肉患者术前进行分型分期(1997年海口标准),术后3-6个月进行鼻内镜检查,评估手术效果(1997年海口标准)。 3.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评估:对62例鼻息肉患者FESS术中取鼻息肉组织,取窦口鼻道复合体或其附近的鼻息肉组织,生理盐水清洗3遍,送病理科常规石蜡包埋、切片(5μm)、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评估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状况。2个研究者分别对上述组织切片进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的评价。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100×,400×),选择粘膜固有层和粘膜下层嗜酸性粒细胞丰富但不重叠的部位(排除腺液区域),转换油镜观察,依次计数200或500个(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分度不明确时,计500个)炎性细胞,统计其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出现率(﹪)。(图2-1、2-2、2-3)然后取2个研究者计数的嗜酸性粒细胞出现率(﹪)之平均数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指数,其浸润程度按浸润指数在0~25﹪为Ⅰ度,26﹪~50﹪为Ⅱ度,51﹪~75﹪为Ⅲ度,76﹪~100﹪为Ⅳ度计算。 4.统计分析:双向有序且属性不同的列联表资料采用等级相关分析,单向有序的列联表资料采甩Ridit分析、秩和检验。α=0.05,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统计均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AS9.0进行处理。 结果: 1.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与手术效果的关系 1).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P<0.05,即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和鼻息肉手术效果之间存在正相关。 2).经ridit分析,多组间比较结果: ①度和Ⅱ度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鼻息肉手术效果无差别(P>0.05); ②Ⅱ度和Ⅲ度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鼻息肉手术效果有差别(P<0.05),即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越高,鼻息肉手术效果越差; ③Ⅲ度和Ⅳ度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鼻息肉手术效果无差别(P>0.05); 3).Ⅰ度、Ⅱ度和Ⅲ度、Ⅳ度分别合并后,经秩和检验,Ⅰ度+Ⅱ度和Ⅲ度+Ⅳ度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鼻息肉患者之间手术效果有差别(P<0.05),即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越高,鼻息肉手术效果越差。 2.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和临床型期的关系 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P>0.05,即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和临床型期之间无相关。 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对鼻息肉手术效果有影响,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Ⅲ度、Ⅳ度的鼻息肉手术效果较差,因此,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指数>50﹪,可以作为预示鼻息肉手术效果较差的参考值。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MMP-2和MMP-9在正常大鼠和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心肌间质中的表达方法:2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组8只;制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12只。前者常规饲养,后者采用高脂
《美术星空》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的原创性、内在的文化气质、以一种文化观点去诠释美术现象和艺术人生的栏目定位。这个定位决定了该栏目独树一帜的讲述方式,深入浅出,平和